《瞭望》文章:对医改的投入要算大账
“政府一定要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投入算大账,投入并不单纯意味着支出,它实际上更是一种投资。”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冉燃
1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本刊从可靠渠道获悉,后者已于近日向有关部门印发,至于前者,依旧采用此前征求意见稿的结构,主体部分仍然锁定“四梁八柱”。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李蕾告诉本刊记者,从已经公开的信息看,政府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作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从公共卫生来看,包括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这一块在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后已经有很大进步,现在又出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提法,照此预期,未来城乡居民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差距会逐步缩小,“做到这一点主要需要政府投入到位,难度并不太大”。
其次,解决“钱”的问题。李蕾认为,目前公众感觉“看病贵”,一方面是因为医疗服务、药品价格确实高,另一方面则是看病支出中个人承担比例较高。因此,现在强力推进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目的就在于降低个人费用支出比例,“这是很大的进步”。
第三,解决服务的问题。“这是改革中最难的部分,也是大家争论最多的地方。”李蕾认为,大家比较重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要求公立医院改革,这些都是要解决医疗服务提供的问题,都试图在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等医疗服务需求中取得较好的平衡。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而言,重要的是解决医疗服务人员水平不高,不能满足首诊、分诊需要等实际问题。对公立医院改革来说,关键则是要考虑如何打破以药补医,建立新的激励机制。
最后,解决“药”的问题。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要力求向患者提供价廉、安全、疗效好的药品。去年10月的征求意见稿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发布后曾引起社会强烈反应,有人对“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等提法意见比较大,认为是回归计划经济的思路。李蕾表示,现在药价虚高,不是因为计划不足,而是由于竞争不够充分,因此,她赞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此次新医改同1997年的医改相比,其改革背景、改革主旨等均有很大不同。
李蕾分析认为,1997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的背景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包括医疗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要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具体说就是要减低企业负担,让老百姓的保障从与企业挂钩变为同企业脱钩,转向社会保险。
本轮医改则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建设同社会建设的同步性,要求更加重视民生,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因此,要特别重视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改革,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李蕾表示,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国内都非常关注中国的应对之策。今年两会期间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问题,早在十几年前东南亚金融风暴后就有人主张扩大内需。为什么内需至今仍显不足?现在大家基本认同:一是收入分配有问题,老百姓没钱花;二是社会保障有问题,老百姓有钱不敢花。
从这个意义上,李蕾认为,需要从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医疗改革的问题。换言之,如果不能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伤害的绝不仅仅是若干有病不敢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个人,它还会因为影响整个社会大多数中等收入、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预期,进而波及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对此,李蕾呼吁:“政府一定要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投入算大账,投入并不单纯意味着支出,它实际上更是一种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