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8日电 题:张茅介绍医改文件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
新华社记者刘铮、周婷玉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8日对医改文件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张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汇集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反复论证修改形成的。
2006年6月30日,国务院决定成立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牵头,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6个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负责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工作小组深入各地进行了大量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先后对改革基本方向和总体框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机制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委托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开展独立平行研究,并进行比较论证;同时在网上公开征集建议方案。在此基础上,反复讨论,几易其稿,起草形成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初稿。
按照国务院部署,在征求地方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方面意见的同时,2008年10月14日至11月14日,《意见》全文向社会公布,问计于民,引起各方面积极反响。随后,工作小组对各方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梳理,本着尽可能吸收的原则对《意见》进行修改,共修改190余处。
与此同时,按照国务院决定,围绕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对近期重点改革的目标和主要措施,进行了深化研究和测算,拟定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
张茅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文件制定工作。两年多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直接听取各方面意见,专题研究重点难点问题,指明了改革的方向,解决了制定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保了文件的顺利出台。
《意见》和《实施方案》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改革思路和重要政策措施方面是一致的。集中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始终贯穿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具体实践。
张茅表示,《意见》突出了顶层设计、整体考虑,从基本国情出发,着眼长远,明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框架,即“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项支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目标是到2011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长远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意见》提出,要完善构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四大体系建设,即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明确了主要任务。要加强和完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八个方面,作为保障医药卫生四大体系有效运行的支撑,明确了主要政策措施。
张茅指出,《实施方案》立足当前,是今后三年落实《意见》的具体安排,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提出了五项改革,即“四项基本和一项试点”。这就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方案》提出了今后三年五项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易于群众理解,便于地方操作,确定了23项量化指标,明确了20个时间节点。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既要明确目标,分阶段积极推进,又要正确看待改革中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逐渐推开。
为切实加强领导,国务院成立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张茅表示,一定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为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制度努力工作。同时,医改工作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要充分调动在医药卫生第一线辛勤服务的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