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也是可以预防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科主任、教授陈可欣在向记者解释自己的学科时,提出这样的观点。
采访陈可欣之前,心中想象,一个长期从事肿瘤研究,与数据、实验室打交道的女人一定是个很枯燥的人吧。
然而,见到她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及肩的卷发,清澈的眼神,语速很快但不乏温柔与开朗。
问她研究肿瘤这么多年会不会感觉乏味,她笑着说,“我从大学毕业一直在研究它,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我在成长,它也在不断地"花样翻新",这就给我的研究不断地带来新的课题,所以研究并不枯燥,面对新挑战,你会想办法去了解它,描述它,之后攻克它,最终实现预防,这就是研究者的兴奋点,也是乐趣所在。当然,对于研究者来说,做学术首先就要耐得住寂寞。尤其是在你的研究没有成果,或遇到瓶颈时,进取心很重要。”
2000年,已经从医科大学毕业并在肿瘤医院研究所工作了13年的陈可欣,在研究中渐渐感到力不从心,“学科发展速度太快,知识不断更新,既有的知识储备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磨刀不误砍柴工,陈可欣决定停下来,给自己充电。于是,她和12岁的女儿一同走进了考场,不同的是一个考中学,一个考研究生。之后,母女俩又一起考了高中和博士、大学和博士后。对于一个女人,尤其是已经步入中年的女人来说,这一切应该是个奇迹。
而更应该称之为奇迹的是陈可欣研究的课题。为了真正反映天津市恶性肿瘤的流行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建立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在导师郝希山院士的领导下,陈可欣和她的团队花费5年时间,对天津市近30年间的26万份肿瘤病发死亡报告,520万数据,利用先进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首次提出并证实近20年天津市恶性肿瘤总体发病率的变化趋势与人口年龄变化趋同,人口老龄化是导致恶性肿瘤总体发病率上升的主导因素;同时首次开展全人群59种恶性肿瘤流行趋势预测,推测出城市人口未来10年恶性肿瘤发病率及癌谱变化规律,提出当前常见癌谱兼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特征,为制定肿瘤预防措施奠定了重要基础;率先探索并初步提出了我国三级预防的基本模式,对开展肿瘤综合预防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并得到了广泛引用,对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此项成果分别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基金会(NFCR)共同建立了天津市肿瘤组织生物标本库,陈可欣自2007年接替组织库的管理工作以来,深深地认识到我国资源的宝贵,不断努力完善和规范组织库标本的收集系统,完善标本的数据库,增加所搜集标本的医学信息和随访信息,加强组织库资源开放和管理系统,增加与国内及国际之间的研究合作,合理运用好资源,目前这个标本库已经成为国内最大而且最规范的肿瘤组织标本库之一,目前与国内外许多肿瘤研究机构建立进行肿瘤研究的合作意向,从而使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也大大提高肿瘤学科的影响力。
“尽管肿瘤流行病学科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肿瘤流行病学人群宏观研究体系,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然而,目前国际上肿瘤病因学研究不仅仅停滞在传统的人群宏观研究,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已成为肿瘤学又一重要分支。它相较传统的生物检测,指标更加特异、敏感与精确,从而得以更加准确地分析肿瘤病因、正确评估各种因素的致癌危险度以及评价预防措施等。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看,基础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拓展。”陈可欣在重视收集和利用自身资源的同时,还重视引进和学习肿瘤流行病的先进研究方法。2003年,她在医院的帮助下,建立了分子流行病实验室,并于2006年赴世界一流的肿瘤研究中心MDAnderson肿瘤研究中心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实验室进修学习,该实验室是目前为止在肿瘤分子流行病研究领域规模最大、研究水平最高的实验室之一,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陈可欣与美国的科学家合作,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其中多项研究都对今后更好地理解肿瘤潜在的发病机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陈可欣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学业,更重要的是,她将国际一流实验室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带回到她国内的实验室,并与美国MDAnderson肿瘤研究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07年,她主持的实验室成功申请天津市教委“十一五”综合投资项目,建立天津市肿瘤流行病重点学科,并获得1500万元的资金资助。
陈可欣说,目前她的希望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研究,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优势和资源,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使所带领的团队肿瘤流行病研究水平达到国内一流,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本报记者 宋德松
=?:?=?=企业和人民团体负责同志列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