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流通领域存在过多环节,患者最终买到的药往往高出出厂价数倍。 CFP图片 |
晨报记者 陈里予
期盼已久的医改新方案能否改变看病贵的现状?即将露面的基本药物制度能否挤掉药价水分?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说,虽然医改新方案规定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但估计仅有几百种药品能最终入围基本药物目录,而市场流通的药品有上万种,药品流通领域体制并未撼动。
业内人士同时表示,即使取消公立医院“以药养医”,但药价水分里的医院加价仅是小头,其他诸多环节和潜规则加起来的大头很难得到根本性遏制,因此患者能够感受到的实惠可能不会很明显。
药价行家:
新方案难遏潜规则
在接受采访时,相关人士透露,本月底,基本药物目录即将露面,今后所有药店、基层医疗机构都将配备基本药物,“但根据最新的消息,和往年相比,最新版本的基本药物目录将大幅瘦身,可能仅有几百种入围,而市场流通的药品共有上万种,患者能够感受到的实惠不会很明显”。
上海一位对药价很有研究的行家则表示,虽然基本药物目录即将出台,但药品流通领域的格局其实并没有改变。
该行家还表示,就算取消公立医院“以药养医”,也让人高兴不起来,“药价的水分里,医院的加价不过是个小头,而那么多环节和潜规则加起来的大头该怎么办?”
该行家举例说,医改前,一个出厂价20元的药品经层层环节,医院最终卖给病人的价格为115元,“代理商一般会以100元卖给医院,按照行规,医院的加价为15元。80元差价就是流通成本。”行家表示,所谓的“流通成本”绝大部分是回扣,“其中包括对医生进行的各种公关费、药剂师的统方费、医药代表的推销费等”。
“一个产品进入公立医院需要各种公关费用,药商为促销和办事方便往往要向各方面公关,比如结算药款要看财务人员的脸色,药品出入库及时不及时要看库房人员高兴不高兴……所有的这些公关费用,最终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了。”行家说。
该行家还表示,按照医改新方案,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因此上述20元的药品最终卖给患者很可能是100元,“治理某些潜规则也并非无计可施,假如能够将每种药品价格、流程统统公开,里面究竟是合理经营加价还是药商暴利,就不难看明白。”卖药商家:
国内小厂家药品更受青睐
昨日一早,晨报记者在淮海东路上一家药店的非处方药柜台前看到,两三元的品牌药几乎难见踪影。相反,售价较贵的感冒药却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而且几乎多在10元以上,其中12片1盒的白加黑感冒片10元,12粒1盒的日夜百服宁需14元,10粒装的泰诺感冒药片12.5元。
记者随后到徐家汇一家药房买药,希望营业员推荐感冒药片,“这个药在我们店卖得很好。”营业员立即拿出百服宁说。看到记者有些犹豫,营业员又向记者介绍白加黑的功效。
“在医药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卖品牌药、进口药赚不到多少钱。”一位长期从事药品零售管理的连锁药店负责人告诉记者,药厂根据生产成本核定出厂价格,由于国家限制了部分药品零售价,使得部分药品出现了价格倒置的局面。“比如一种药品零售限价10元一盒,由于原料上涨后,这种药品的出厂价定为18元,比零售价还高出8元。没有一家药店能够承受一盒至少亏本8元的买卖。还有更多的药品通过招标后进入市场,药品的毛利率仅为几角。”
为了不失去客源,不少药房不得不以不盈利,甚至负毛利的零售价格销售个别品牌药品,但越来越多药店为了生存,将目光转向了高利润的药品,而这些药品大多来自国内小厂家,生产成本低,留给流通领域的利润空间就比较大,自然也受到零售药店青睐,更成为靠销售量来考核业绩的药店工作人员的主要推荐药品。生产厂家:
改包装可能卖个好价钱
药品厂家似乎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在相关部门限制了部分药品零售价后,被砍掉的价格一棒棒往后传,生产厂家接到的是最终一棒。他们不得不参加低价位的竞标,几乎已无利润空间。不投标就面临生存危机,因为放弃了市场;低价投标就步履艰难,因为利润空间已很小。
某药业公司市场部经理说,随着原材料等生产成本的上涨,不少药厂干脆用“停产”来应付降价,以至于众多临床药品断货,甚至有些厂家采取了变通方式:原有低价药基本成份不变,改变一下包装,如从30粒装改到12粒装,再取个好听的名字,重新“出征”就能卖个好价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