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强调,深化医改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不仅要把握住改革的总体方向,还要注意制度的细节完善和对政策执行的监督规范,以避免走弯路甚至是偏离航向。
如何化解公益性和医务人员积极性这“两难”?
“公立医院改革是最大的难题。
”参与多次医改政策制定的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说。多年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创收趋利明显,公益性严重弱化。“公立医院的维持、运行和发展主要资金来源是服务收费。”刘新明指出,由于医患信息的不对等,医院在提供服务中有过多自身利益考虑时,无形中就会增加群众看病负担。
这次《意见》明确提出“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刘新明指出,能否调动医务人员“维护公益性”而非创收的积极性,是公立医院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改革中一方面要增加政府投入,扭转医院逐利势头,同时通过合理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术价值,改善内部分配机制,调动其积极性。
医保投入能否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实惠?
目前,面对疑难病、大病、慢性病患者的高额医药费用时,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报销水平明显有些“力不从心”,患者仍然不堪重负。
医保实施过程中还有医药费“水涨船高”和“过度治疗”的现象。从医14年的网友“李新”列举了身边的例子:一个阑尾炎手术成本约700元,如今在乡镇卫生院也要花3000元左右,按照当地70%的医保报销比例,患者仍然要掏近千元。政府投的钱并没有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强调,应重点保大病,将资源集中在对人民群众影响最大的问题上,再逐步扩大医保报销范围。
公共卫生服务如何避免“走过场”?
《意见》及《实施方案》中明确,要“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09年我国还将确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刘新明说,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确保这些工作落到实处并起到实效,而不是“轰轰烈烈一阵子,热热闹闹一会子,过后又恢复老样子”的“走过场”。
刘新明指出,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建立科学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不仅重视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还要重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如疾病控制率、疫苗接种率、群众满意率等。不仅是医务人员要认识“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老百姓也要转变健康观念,转变生活方式。
如何走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困境?
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是解决“看病难”的重要措施。但是如何让老百姓改变就诊习惯、接受并认可基层的医疗服务是目前的难题。这不仅需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建设,基层人才建设更为任重道远。
老百姓看病往大医院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区的全科医生队伍太年轻。由于工资待遇低、业务发展空间有限,经过系统培养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很少愿意到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工作。
辽宁省锦州市卫生局局长刘华指出,一方面应实施全卫生行业统一的人事、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性手段,实行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制度。
这次医改提出,将在大医院建立大规模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更多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在大医院经过正规培训后,可以下到基层工作。
基本药物制度能否让药价“应声而降”?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医改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进这一制度旨在降低费用,是保证老百姓有药可用,用得起药,能合理用药的手段。
但是基本药物目录如何建立?如何保障它的生产和供应?这一系列问题在我国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用基本药物制度真正解决“看病贵”问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针对药价虚高的问题,我国此前已对药品采取招标采购。然而由于“以药养医”机制的存在,出现了药价越招越高、廉价药一招就死的怪现象。
刘新明指出,基本药物不等于便宜药、廉价药,而是临床必需的,使用方便,价格合理。而如何确保建立一条招标透明、定价合理、使用规范的完整链条,才是让老百姓享受到物美价廉药品、为其解决“看病贵”难题的关键。
新华社 “新华视点”记者 周婷玉江国成 崔静
(据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