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 必得承受之痛
三鹿事件爆发以后,业外人士都明白,中国乳业重新洗牌不可避免,1500多家乳品企业将会有相当一部分被淘汰出局。
此时有消息称,目前30万吨的奶粉积压仍然对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形成压力,各地奶业协会已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10万-15万吨的收储计划,并要求政府对奶粉生产或流通环节进行实际补贴。不难想象,无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纳税人的公众,对此都是一片反对声——奶业目前所遇到的窘境,是企业普遍丧失基本的商业道德造成的,消费者已经受到了严重伤害,有关企业理应受到市场的惩罚,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怎么还能要求政府援救,用财政资金进行补贴,让公众作为纳税人再次蒙受损失?
但奶业协会要求似乎振振有辞:奶粉积压,企业资金无法周转,影响消化原奶,导致倒奶、杀牛,损害奶农利益,恶化奶源结构,最终也会伤害到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所以,帮助消化积压奶粉,就是政府救企业、救奶农、救行业的利国利民之举。
难道公众真的只不过是情绪化的发泄,乳业人士才是识大体顾大局从长远考虑的?个中是非曲直,仍有言说的必要。
对于行业性危机,在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会采取必要措施。比如此次金融危机中,很多国家政府对深陷危机的企业施以援手;而以往,也有不少国家对于某些行业进行大规模补贴的例子。但要实施此类措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对问题的性质、程度进行评估,如行业亏损是何种原因导致的(企业管理不善、要素成本太高、产业结构问题等共性或特殊原因),影响有多大(行业发展、就业或收入);其次是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因为这种补贴或援助,毕竟是以全体纳税人的钱来解决某些企业或少部分人的问题,若没有严格的程序审查,很可能造成使用不当,甚至损不足以补有余。
具体到我国此次的奶粉积压事件,要看到,根源在于市场信心的丧失,在于国内乳制品企业道德底线的失守。这种情况下,政府收储或者补贴能否解决行业问题?政府掏钱解决了这30万吨的库存,但市场信心不恢复,还会有更多奶粉积压,那政府该怎么办?何况,政府预算需要人大批准,但在现有预算安排中,应该是没有这笔支出的,我们该如何让人大同意、并让民众接受这笔支出?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或许也是更要害的问题:乳业市场受打击,正是要企业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时候,政府出手挽救了企业,可能会阻止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间接助长投机甚至纵容为恶。假如如此重大的一个食品安全事件,只产生了三鹿一个真正的失败者,而那些直接涉及三聚氰胺的企业绝大多数还可安然无恙,甚至还受益于三鹿这个竞争对手的退出,受害者岂能安心?我们已经付出了数十万人的生命健康代价,难道还不能换来一个安全喝奶的环境?我们必须给其他行业以清晰的警示:不为消费者负责,就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负责!政府之手的介入,或许能避免行业的剧烈动荡(崩溃是不可能的——清除了无良企业,消费者信心自会恢复,市场空间会立即被优质企业补上,从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但也可能埋下后续发展的隐患。
至于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根子还在于行业的不规范。这个问题,靠政府收储奶粉也解决不了。反而是纠缠不清的政企关系,将继续为祸这个行业。
30万吨奶粉,牵扯到一些企业、众多奶农,更牵扯到消费者和纳税人。能否处理得好,需要进行众多因素的考量。三鹿这一品牌倒下了,但三鹿事件对中国乳业的影响,却将绵延不绝。最近的30万吨奶粉积压,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小表象。
马宇(中国体改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高级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