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将于本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表示,除了备受关注的GDP增幅外,3月份的物价走势也是一个关键,这将直接关系到下一步货币政策取向。
根据业内预测,尽管3月份的CPI同比以及环比仍将延续下跌趋势,但环比的跌幅将相对较小,基本上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根据我们的预测,3月份CPI环比将下跌0.3%左右,虽然没有出现正增长,但属于可承受范围之内。预计货币政策极有可能按兵不动,出现大幅调整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一位接近宏观调控部门的人士表示。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从出台到产生效果大概需要5—6个月。去年9月货币政策进行了首次调整,今年3月份的CPI数据虽然可能没有转正,仍然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预计货币政策很难有调整。”上述人士表示。
该人士还透露,在他近期提交给央行的一份报告中,已经建议货币政策在防通缩的同时,还要预防通胀。“下一步的货币政策应该稍微从紧一点,尤其是在回收流动性的力度以及信贷投放方面。否则,按照当前的信贷投放规模,全年将超过5万亿,将来可能会再度出现通胀的情况。”该人士表示,从一季度实际执行的货币政策来看,也基本上采取的是通缩通胀两手抓的方式。
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3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还没有公布,但即便是按保守估计,一季度的新增贷款也将达到4万亿元,这已经相当于整个年度预计规模的80%。
“虽然今年已经取消了信贷规模限制,但一季度新增贷款如此之多,对后三个季度的信贷投放额度以及节奏的安排是一种考验。”有业内人士表示。
针对当前票据融资占比较高以及信贷结构失衡的问题,相关人士称,从监管部门调查的票据融资的资金最终流向来看,被用于不允许投放的领域并不明显。不过,因为有利差因素的存在,确实存在一些企业以此来进行套利的情况,而这部分的资金所占比例约在30%左右。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