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苏轼的诗句却传遍大江南北。一直以来,虽然苏老先生的诗句烂熟于心,但却固执地认为河豚是由日本传来的美食,从没想过这首诗背后的深意。
农历三月初一,我踏上了南下的火车,本打算开始一段赏花之旅,却意外地发现自己赶上了河豚最肥美的季节——清明前后,镇江、扬州等地很多酒店都在出售河豚。经过当地百姓介绍才得知,早在大禹治水时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百姓就已经在食用河豚了。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盛产河豚,搏死食河豚也在民间蔚然成风。
河豚其一美于“西施乳”,即公河豚腹内的精巢,认为此物洁白丰腴,入口即化,美妙绝伦,人们联想到有倾国倾城美貌的美女西施,便将公河豚的精巢称之为“西施乳”。其二美于鱼皮,其软糯超过鳖裙,鱼皮要反过来卷着吃,且要小口吃,这样做不只是为了细细地品尝,且因为鱼皮正面有细刺戳口。其三才是鱼肉。
渔民食河豚有四条规矩:一是只打招呼不邀请。要吃河豚,只先说一声,某日某顿吃河豚,愿来就来,不请。二是要给钱。凡来吃河豚的,即使是已分家的父子兄弟,也要放几个象征性的钱在桌上,然后再吃。三是筷子自己取。主人不给吃河豚的人筷子,只将一把筷子丢在桌上,各人自拿一双。四是厨师、主人先吃。河豚端上桌当着大家的面厨师先吃,并郑重地说:“我吃过了。”然后主人吃,主人吃了大家才吃。上述四种规矩是为防止出了事故负法律责任采取的措施。
吃河豚还有一样儿必须搭配的菜——芦根,用来解毒。
看来能发明东坡肉的苏老先生,在看过《春江晚景图》后,联想到的远不止美丽的风景那么简单。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春江晚景图》上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看到芦芽,馋嘴的苏老先生的思维早不在画上了,心说,河豚该上来了,就着芦根一起吃,比东坡肉鲜多了。
河豚有剧毒,自古以来人们就是知道的,早在《山海经·北山经》中就有记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提到:“河豚有大毒,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目前,我国《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捕获的有毒鱼类,如河豚鱼应拣出装箱,专门固定存放。”
虽然上有政策,但是却难防百姓之口,于是成了这样一个尴尬的状态:河豚毒,人人知,年年禁,时时吃。号称中国河豚之乡的江苏扬中市,每年从3月初到4月初的河豚销售旺季能吃掉数百吨河豚。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2007年,江阴市的“红烧河豚烹制技艺”还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边是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而制定的法规,一边是人们的口腹之欲和庞大的“河豚经济”,看来“河豚”问题早已不是一个禁字就能解决的了。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对河豚认识的加深,如今,有些特定的河豚一定的加工程序和条件下是可以开发食用的。据了解,1993年,卫生部就成立了一个“河豚鱼安全食用协作组”,组织全国的专家探索安全食用河豚的办法。上海地区已经获得了卫生部关于极个别酒店试吃河豚的许可。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美食爱好者就不用再“拼死吃河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