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1日电 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司长徐科、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何锦国、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余功斌、发改委社会司健康保障处处长任伟、北京大学教授郭岩五位嘉宾11日作客新华网,就“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谈及探索基层首诊制度是否会影响到患者的自由选择时,嘉宾认为,百姓应逐步扭转”有病就去大医院“的观念。
嘉宾一致认为,处理感冒发烧等常见病,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社区医生会调出患者档案,根据专业知识和患者症状做出合理安排,比直接去大医院的效果要好得多。
主持人 现在有些群众认为一般诊疗下沉是强迫群众去小诊所看病,社区是否会限制群众的选择权呢?
郭岩 我觉得这个政策首先是解决“感冒发烧都到大医院”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机制,首先在制度上保障了不用很多人都涌入大医院。
事实上,由于历史的原因,老百姓对于大医院有一种盲目的迷信,大医院是有一些优秀的专科人才在里面,有一些在处理感冒发烧这些常见病方面,实际上差距不是很大,所以这样的制度用一个保障的杠杆,或者是制度的手段,把我们的居民吸引到社区医院,更多利用社区资源,使我们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率。
主持人 如何让人们愿意去社区就诊呢?
任伟 这是患者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问题。
余功斌 一方面,由于我们多年来形成了一种“有病去大医院”的观念,我们要逐步扭转。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让基层能够有好的医疗环境和好的工作者,让老百姓能够放心地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看病。
郭岩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软件建设。软件建设不仅仅是加强毕业后的培训和教育,关键是我们的医学教育要和我们的卫生体系,培养人和用人结合起来,而我们现在比较多的培养模式是专科式的模式,如何培养全科医师的教育模式,也是我们在未来建设卫生体系当中教育系统和服务提供系统如何连成一体,设计我们未来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这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何锦国 探索基层首诊制度,不会影响到患者的自由选择。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的病严重了,可以看急诊,这是可以选择的。之所以改革的方向是首诊制,就是基于我们在看病的问题上,在决定到哪里去看病,我们个人往往无法正确决定,我们应该找基层的专业人员,他会帮你提出建议,如果他能够处理好就可以了,如果他处理不好就会自动给你转上去,我们将来也要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例,方便基层医生了解更多信息。到时候社区医生首先会调出你的档案,根据他的专业知识和你现场的症状做出合理安排,这比你直接到大医院的效果要好的多,这不存在强迫性,患者有自己的自由。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