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方案解读
本报记者 郭晓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3年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专家表示,加快建设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将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城市居民有病不出社区就可以得到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
三年内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 意见摘要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方案摘要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
为了解决广大农民的就医难题,《方案》提出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
专家表示,县医院建设好了,农村地区的危重急症病人可以就近得到及时诊治。另外,相比城市医院而言,县医院收费相对低廉,因此还可以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2009年,还将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县1至3所。同时,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
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专家表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完善,将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培训190万人次基层医务人员 意见摘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
方案摘要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
目前,我国各个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不平衡现象极为严重,大型三甲医院聚集了大批优秀的医疗人才。相比之下,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优秀医生却大量流失。于是,资源丰富的大医院日复一日人满为患,而小医院无论如何奋斗,也难以得到患者的认可。
专家表示,如果基层医生水平高了,老百姓就不用去挤大医院了,少了奔波之苦,也减少了医疗费用。
为此,《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近190万人次。
按照上述方案,我国将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
《方案》提出,要继续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每所城市三级医院要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采取到城市大医院进修、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提高县级医院医生水平。
与此同时,《方案》要求各地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基层医务人员享事业单位工资 意见摘要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完善补偿机制。
方案摘要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环境差、工资低,导致我国基层医疗人才流失,影响了我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据卫生部统计,2008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共有卫生人员105万人。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卫生人员20余万人。
为稳定基层医疗队伍,《方案》明确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同时,还要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方案》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不得接受药品折扣。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方式。
《方案》同时要求,政府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
本报北京4月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