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省市区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被形象地称为大学生村官。之后,这一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截至2008年2月,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8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这不仅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同时也为农村干部队伍输送了“新鲜血液”。
北京大学首位大学生村官吴奇修,曾经7年连任湖南省涟源市石门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农民兴办企业,发展农村产业,产品销往美英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天,许多像吴奇修一样的大学生村官,正运用掌握的本领带领乡亲走上小康致富路。但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有的大学生村官初来乍到热情很高,但一段时间下来,却觉得书本理论知识很难派上用场,工作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地方对大学生村官期望值太高,一些大学生村官在短时间内较难适应自己的角色……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从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一个村官,如何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做一个真正对农村有用的人才呢?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2005年7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组部、人事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出通知,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服务基层;2008年3月,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等。有了好的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将大学生村官“引得来”、“留得住”和“用得好”,这里面大有学问。俗话说:“宁管三军,不管一村”,农村工作的难度可见一斑。作为刚从院校走出的青年,既没有实践经历,又缺乏农村工作经验,首先要走出“下车伊始”就急着“挑大梁”的误区,从“小学生”当起,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在学习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作为大学生村官身边的人们,则需要耐心,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多开展一些有益的帮扶活动。北京市不久前在帮助大学生村官成长上的探索,就很有借鉴价值,他们出台了《北京市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毕业生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缴纳管理办法》,还制定了岗前培训、岗位职责等相关制度。辽宁本溪为营造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聚合各方面力量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全方位帮带,建立了大学生村官“4+1”培养模式,从学习、生活、技术、工作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配备“导师”,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农村环境,使其尽快成为新农村发展的领导者、建设者、推动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帮助他们在农村建功立业责无旁贷,任重道远。(作者单位:山西省军区教导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