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6日起,广东实行公务车每周少开一天,以降低能耗。
邵权达摄(资料照片)
“我们原有的3辆车明显不够用,不过上面不批,我们也就只当为自己省钱了。”4月初,粤东某市级党委机关报上报到广东省小汽车定编办的公车增编申请“毫无悬念”地被否决。
公车支出一直是行政支出的大头。广东今年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收紧公务购车用车审批关口,严查10类变相超编超标行为,有效控制公务车消费的不合理增长,从中探索通过压缩行政成本保发展、保民生的可行路径。
省、市、县成立专门的小汽车定编管理机构 2007年,广东某市政府申请购置价值115万元的进口“宝马”,2008年降为申请购置价值75万元的进口“奔驰”,均未获批准;清远市一名副市长因违规购置排气量2.4升的小汽车,受到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被取消市长候选人资格,调离清远工作;肇庆市一名副市长违规使用市水利局资金购置日本丰田4000型吉普车被查出,该车被没收拍卖。
经济总量占全国1/8、财政收入占全国1/7的广东,是一个公车消费大省。截至2008年12月底,广东全省机动车拥有量1600多万辆,约占全国1/7,其中,以私人名义登记的仅436万辆,其余1200多万辆主要都是公车和私营企业单位车辆。而且,广东毗邻港澳,历来是反走私的前沿阵地,以往也曾出现干部争相攀比乘坐进口小汽车的失控局面。
为杜绝公车浪费,广东1995年率先建立起公务车定编管理制度,明确了定编范围内单位购车原则,即坚持使用国产汽车,配备标准一般为排气量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小轿车;省市属单位原则上根据编制人数每15至18人配1辆行政业务车辆。
广东省和21个地级以上市、122个县区先后成立了专门的小汽车定编管理机构,全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股占50%以上国有企业、中央直属和外省驻粤单位购买公务车,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公室审批,并凭其签发的《定编小汽车指标使用许可证》方可办理购车和上牌手续。
“机构设置的高层次保障了公务车管理的效力,能有效顶住各种说情、乱批条子、打招呼等风气。”一些市县小汽车定编管理部门反映。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以来,广东平均每年卡住超编超标购车计划约4000辆,每年减少超标购车以及由此带来的养车、用车、养人等相应财政支出50多亿元。
通过配额管理,今年要实现削减“两个15%”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经济大省广东和其他省区市一样,各级政府部门压缩行政开支,带头过起了“紧日子”。
今年年初,广东提出今年全省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党政机关出国(境)费用、办公经费预算“五个零增长”。广东省小汽车定编办公室主任张敬介绍,今年分地市实行公务车配额管理。“你买多少车,由我们给你下指标,超出配额者,一律不得上报。”
“年初的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今年财政支出要有保有压,保发展、保民生,压行政支出。”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姚恒尹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公务车支出更需要从严控制。为此,广东希望通过新的配额管理,实现今年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公车购置量在近3年平均数基础上减少15%,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在近3年平均数基础上降低15%的目标。“假设你过去3年每年买了100辆,今年只给你85辆的指标,坚决遏制公车支出的不合理增长。”张敬说。
加强政务公开,将小汽车定编政策公之于众
4月初,广东省小汽车定编办接到举报,称广州市某执法部门授意一家企业为其买车,作为公务用车使用。省定编办随即通报广州市相关部门,在严厉追查下,该执法部门当天就把车归还企业。
为确保削减“两个15%”的目标顺利实现,广东把今年定为“公务车监管年”,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探索依法治车,严办违规案件,重点严查10类变相超编超标行为:通过中介伪造许可证明,获得购买豪华进口小汽车资格;上级领导部门利用职权要求下属单位特别是企业购买好车供其使用;党政机关以协会、学会、研究会等名义买车为其使用;长期租用豪华车,逃避编制约束;公务车挂私人车牌照;公款豪华装修,甚至装修费高过车辆本身价格等。
从今年5月开始,广东各公车定编单位将开展清理检查活动,对违反规定使用小汽车的,在一个月内作出清退。在此基础上,11至12月,广东省委党廉办、省小汽车定编办将会同纪检监察、公安、财政等组织抽查,对公务车违规行为发现一例,查处一例,并及时召开通报会,通过媒体曝光。
为形成监督合力,广东还疏通信访渠道,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管。“以往,我们公务车的标准、配额等很多规定都是在内部公开的。今年以来,我们加强了政务公开,将中央和省有关小汽车定编政策公之于众。比如15至18人才能配1辆公务车,比如配备标准一般为排气量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比如地方各级党政一把手之外的领导不能配备专车等等这些规定,只有让群众都知晓了,才能收到更好的监督效果。”张敬说。
推动预算公开 实现阳光财政(点评) 分析长期以来行政费用过高问题,一方面看,政府日常行政开支存在较大浪费;另一方面看,许多公共服务领域却因投入严重不足而发展缓慢。因此,当前的广东行政费用瘦身,并不仅仅是节俭的问题,而是一个调整行政支出结构的问题,民生的支出要保、要加,日常行政开支要压、要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首先政府公共服务要转型升级。
有不少人担心,节约开支,会否成为政府部门在危机之下的权宜之计;人们更期待,行政节约能形成长效机制,并逐步建立起行政开支透明化的机制。
这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实现预算的刚性约束,并推动预算公开,才有可能实现阳光财政。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政务学院教授 马骏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