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一所本科院校发生了一场有关学分的争议。一位大三学生跟着食品专业老师学习制作韩国泡菜,“出师”后,学校奖励了她一个学分。争议随之而起:学会做泡菜也可以得学分?拿学分是不是太轻松、太儿戏了?
笔者想说,学会做韩国泡菜而获学分,有何不可?据了解,在这所大学,学生跟着老师做实验、学技能,如学做各式点心、学习检测环境质量、开发软件、设计电路板等,都可被奖励0.5个-1个学分。
高校人才培养,需着眼于学生未来就业与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后,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就业竞争不仅是学历竞争,更是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竞争。所谓“技多不压身”,多一种技能就多一份求职竞争的 “砝码”。
这场学分争议的背后,还隐含着对职业技能教育的轻视。在“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重文凭学历轻实际能力”传统观念影响下,大学生似乎只有端坐于课堂,听老师传道授业,才可获得“正宗”学分;而学习做泡菜、做点心之类的技能,被视作“不入流”。目前,在我国最缺的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好几次大学校长论坛上,诸多名牌大学校长不谈精英教育,而是呼吁社会重视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非“水火不容”,需要探索更好的“对接”方式——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个性特长与职业规划,有选择地学习职业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