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警惕耕地占补数字游戏
文/唐敏
既要确保经济增长所需的土地供应,又要保住18亿亩红线,占补平衡被视为“双保”的有力“武器”。这从近期公布的《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可见一斑,2008年全国以建设占用为主(另有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共减少耕地373.4万亩,同期补充耕地344.4万亩,净减少数为29万亩,相较于前几年,耕地面积净减少呈现速度放缓的趋势。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央加大投资力度,提出了一揽子刺激经济方案,项目要落地,耕地的压力不小,占补平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补充任务空前加重的情况下,前些年在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的占好补劣、重量不重质的现象似乎又有回头之势。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易地补充的耕地位于人烟稀少的山区,不但距离遥远,而且灌溉条件很差,面临撂荒的危险;一些地方,不注意统筹规划和环境评估,围湖造田、毁林造田、侵占河床,一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洪涝灾害等的发生。
根据测算,按照2020年我国要达到城镇化率60%、工业化率70%的目标,需要增加1.5亿亩建设用地,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下,现有耕地只能够减少不到3000万亩。这意味着,大约1.2亿亩的用地缺口中,需要占用耕地的部分,势必要通过占补平衡来实现。
如果不能保证补充耕地的有效性,依然占好补差、占多补少,甚至只占不补,那么,18亿亩耕地中可能只有8亿多亩能够确保灌溉,这种后果十分严重。
为遏制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存在的占而未补、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等现象,2008年国土资源部提出全面实行耕地先补后占政策,近日,又专门出台了细则——《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行耕地先补后占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明确提出了包括“补充耕地能力、占补平衡落实情况与占用耕地计划指标挂钩”、“各地须建补充耕地储备库”、“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补充耕地,耕地指标通过市场有偿转让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等举措,以全力确保耕地先补后占落到实处。
相信在刚性指标的“紧箍咒”下,有关地方会积极去实现平衡。但是,在对耕地占补中的综合效益评估和补偿机制、异地补充耕地的粮食生产考核机制等缺位的情况下,在没有建立对耕地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补偿机制的情况下,在保护耕地得不到现实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仅在数字上实现平衡依然难免“失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