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第一次推算出珠穆朗玛峰的精确高程,书写了世界测量史上一个传奇;
他们完成了西藏第一代地形图的测绘任务,结束了西藏无地图的历史;
他们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创造了高原测绘7项第一的纪录;
他们制作出拉萨市第一幅数字卫星影像图……
他们是成都军区某测绘大队的官兵们。
60年来,他们勇闯“生命禁区”,行程6400多万公里,为西藏社会经济建设立下汗马功劳。该大队先后有24名烈士长眠在雪域高原,79名官兵因公致残。1982年,该大队被中央军委授予“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
向世界揭开西藏的“神秘面纱” 上世纪50年代,西藏是块披着神秘面纱的“处女地”。
1950年4月,67名测绘兵随同进藏先遣部队从四川雅安出发,迈开问路西藏第一步。翻越终年积雪的二郎山,征服空气稀薄的折多山,他们兵分三路到达拉萨,绘制出148幅珍贵的进藏路线图。这次开天辟地的测绘,奏响了测绘兵征服雪域高原的伟大序曲。
1960年,响应党中央号令,该大队正式加入消灭西藏“地图空白”的大会战。在渺无人烟的“生命禁区”,一支支牵着骡马、驮运着给养物资的测量队伍缓缓前行,他们攀陡崖、趟冰河、穿丛林、过溜索,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在海拔5200米的一座无名雪山,工程师杜永宏患上了高原肺水肿。由于任务紧,他带病坚持工作。晚上回到帐篷,他继续点着蜡烛加班。天亮时,他安静地躺在床上,战友们说,他这几天太累,让他多睡一会儿吧。到了开饭时间,战友叫他起来,发现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死亡的威胁阻挡不了官兵的脚步。1975年3月,该大队官兵从海拔6000多米的大本营出发,向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进发。
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多年一直沿用外国人估测的高程,西方人甚至轻蔑地断定:“中国人没有能力测量珠峰!”
“没有测绘兵啃不下的骨头!”海拔7050米的测量点上,大风刮得仪器不停晃动。在-40°C的严寒中,藏族干部普布毅然脱掉右手的鸭绒手套,架稳仪器进行测量。完成测量工作后,普布的右手冻得黑紫,为了保住生命,他不得不截肢。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将五星红旗插在了世界最高点。与此同时,等待在10座雪山上的测绘兵,同时向珠峰交会观测。通过3天的连续观测,第一次推算出珠峰的精确高程为8848.13米,书写了世界测量史上一个传奇。
1981年5月,该大队203名测绘兵开始进军雪域孤岛——墨脱,消灭西藏最后一块地图空白。墨脱一年有八九个月大雪封山,当时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汽车进不去,官兵们背上几十斤重的物资徒步前往。粮食供不上,官兵们饮雪水,吃树叶。到多雄拉山测量,汹涌的河水挡住去路,唯一的通道是一条锈迹斑斑的溜索。战士马贡泽抢前探路,刚滑到河心,溜索突然绷断。马贡泽坠河牺牲,时年19岁……
截至1982年,该大队测绘兵累计攀登了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3000多座次,完成了西藏第一代地形图的测绘任务,改写了西藏无地图的历史,向世界揭开了西藏的“神秘面纱”。
绘制西藏经济腾飞的蓝图 伴随着春的脚步,又一幅新的拉萨市数字卫星影像图,经过大队官兵精心制作,破茧而出。
透过这张高清晰的城市影像图,一个现代化的新拉萨映入眼帘:日光之城的宽阔街道两旁,是繁华的商业区;高速公路犹如一条白色飘带,延伸至远方……
看着新图,大队长薛冰感慨不已。他拿出上世纪90年代拉萨市的规划建设地图,指着略为发黄的图纸说:“当时,街区面积不足现在的1/3,为了勘测规划一个新拉萨,我们测量绘制出了这些纸质地图。后来,随着拉萨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多次应邀前去测绘。”
每一张地图的背后,都有一段测绘兵不畏艰辛的感人故事。2001年2月,青藏铁路开工进入倒计时。由于高原特殊的地形,铁路选择什么路线?火车站址定在哪里?都要以精确翔实的测量数据为依据。该大队临危受命,冒着冰雪严寒出发了。
无人区里处处暗藏险情。一次,测量小分队的车辆陷入泥潭,前来救援的车也陷了进去。此时,天黑了,又下起暴雨,气温骤降。饥寒交迫,困守于此,就意味着冻死。官兵们把外衣脱下垫到车轮底下,才让汽车开出来。
经历了如此生死考验,第二天,他们依旧按计划进行测量工作。
就这样,官兵们用了不到4个月,赶在7月1日青藏铁路开工前,高标准完成了拉萨段铁路、公路大桥、铁路大桥、火车站的选址测量工作,高精度完成大面积河滩水域的勘测……创造高原测绘7项第一的纪录。
测绘兵的脚步总是紧紧跟着西藏经济发展。青藏铁路通车后,拉萨市用电告急,政府着手建设羊卓雍湖水电站。该大队再次火线出击:“只要能造福西藏同胞,再苦再难,我们也要上!”
与雅鲁藏布江仅一山之隔的羊卓雍湖,周围的地形奇险莫测。一次,中队长胡盛江带队在山腰测量。成群的野牛在山顶奔跑,大小石头哗哗地往下滚。见这阵势,几名新干部趴在地上抱着头不敢动。“趴在这里就是等死!”胡盛江拽起身边的战友,边观察滚石,边往几十米外的山崖下跑。
“石雨”过后,暴雨又至。小分队往山下撤时,刚到崖口,就听“轰”的一声巨响。“快跑!”胡盛江话音刚落,一股泥石流,将他们推出几米远。
第 1 2页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他们高标准地完成了羊卓雍湖等深线绘制、雅鲁藏布江河谷横截面的测量任务,受到电站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高度评价。2006年,羊卓雍湖二期水电站建设工程上马,当地政府又前来求援。当时,大队官兵刚执行完繁重的军事测绘任务疲惫不堪,但他们依然欣然前往。
2007年,国家“西部测图”任务上马,这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工程。作为“西部测图”的重点难点,西藏风雪边境测绘测区大都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无人区”,大队承担了这项历时4年,共200多幅1∶5万地图测绘的艰巨任务。野外作业,补给困难,官兵只能天天吃白水面条。由于缺乏维生素,有人指甲变脆变白,一碰就一块块地掉;有人头发一把一把地掉;还有人头痛欲裂,鼻血不止,体重骤降10多公斤。尽管如此,作业的进度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该大队一代代官兵就是这样用自己的青春默默地支援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他们的智慧、汗水都已凝结成地图上的小小符号,融入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让雪域高原不再有信息“盲区” 2000年,中队长杨炬带队到卡钦冰川脚下勘测。途中,他们被一条40多米宽的大河拦住了去路,河面上只有用3根铁丝搭成的桥。40多米的距离,他们走了一个半小时。
2005年的一天,航测飞机掠过卡钦冰川,在拍下一组组航空照片的同时,机上的GPS动态接收仪在摄影瞬间自动录入三维坐标数据。随后,技术人员利用大队自行研发的“某型测绘加密系统”进行数据换算,图幅内百余个平高点全自动生成,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
这两组镜头仅仅相隔5年。5年巨变,清晰记录着大队以科技创新带动高原测绘进步的崭新跨越。
在几十年探路雪域的艰辛历程中,该大队官兵意识到,借科技之力,高原测绘就能事半功倍!官兵心中传递着一个清晰的声音:登不上现代测绘的“珠峰”,就不是今天合格的测绘兵!
为适应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队对西藏传统纸质地图进行数字化扫描,建立了“西藏地理资源数据库”;大队还埋设了西藏第三代卫星测量控制网点,人们手持卫星导航仪走到西藏任何一个地方,都会自动显示出该点的三维坐标,并能实时进行短波通讯,使雪域高原不再有信息“盲区”。
为了解决高原测绘的诸多难题,大队还研发了《雪山等高线与普通等高线接边系统》、《某型三角测量优化系统》、《某型地图数据格式转换软件》等70多项成果,其中10多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如今,在大队遥感信息工作室,你可以看到,工程师接收到拉萨市最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全自动的影像处理、误差纠正后,再叠加上从数据库提取的地理数据,进行局部修测。很快,一幅高分辨率的拉萨市数字卫星影像图应运而生,覆盖面积是传统地图的5到10倍。
第 1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