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蛙人潜水前调试水下视像器材 记者 周舸 摄 |
蛙人探到小南海“醉汉森林”
水下还发现大片瓦砾和铺设平整的鹅卵石步道
昨日,小南海水底考察活动进入第二天,重庆欣安潜水俱乐部3位蛙人经50多分钟搜索,终于从水下传出喜讯:探出“醉汉森林”,并发现此间曾有人类活动痕迹。
天公作美
蛙人再潜小南海
昨日雨停了,雾散了,太阳出来了。
上午10时许,谢松等5位蛙人再次来到小南海湖边,前一天浑浊的湖水明显清澈了许多。测量水温,18℃。
“今天是个好天气!”谢松一改头天愁容,哼起小曲。
灌气罐、搬装备上船……不久,5位蛙人全副武装地登上游船。当天,他们的任务同样是探寻“醉汉森林”。吸取前一天教训,他们放弃了水底通话、船上供氧的潜水方式,而是改用潜水员自己背氧气瓶及不进行水底通话的潜水方式,从而解决了湖面船只无法定位的问题。
中午12时25分,蛙人蒋青华、岳兵先后跳入湖中。很快,两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约20分钟后,两位蛙人陆续浮出水面,右手高举,5指伸直,并拢。“这表明一切顺利,是潜水的规定手势。”谢松高兴地解释。
水下步道
鹅卵石铺设平整
“我下潜了20米,已到湖底,水下能见度很低,没发现‘醉汉森林’。” 岳兵一语,让船上众人大失所望。
“我看见东西了,不过没看清楚。”蒋青华吐出口中呼吸器,不紧不慢地说。顿时,失望的众人争先恐后跑到船头,“抢夺”他携带的水下摄像机。
“那是一大片瓦砾。呀!还有鹅卵石铺的‘健身布道’……”众人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蒋青华称,他下潜23米后,下到湖底一个槽谷。他沿槽谷向南方游了大约5米,发现一大片瓦砾,这些瓦砾不均匀地平铺在湖底,由于能见度太低,他无法看清瓦砾铺开的面积,但可以明确判断绝非人从湖面上扔下去的。
蒋青华又游了约10米,发现一个缓斜坡,上面铺满鹅卵石。令人惊奇的是,这些鹅卵石大小基本相同,且铺设平整。“它绝非水底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铺设的!”有着多年潜水经历的蒋青华肯定地说。
“由此可以断定,这里在若干年前有人类活动。”景区一负责人说,小南海形成堰塞湖后,不可能再有人去铺设这些东西,因为一般人不可能下到水底,何况这样做没有丝毫意义。
“醉汉森林”
153年后揭开面纱
下午3时55分,谢松决定亲自去探寻一下这个未知的水底世界。
谢松像一条大鱼沉入水底。1分钟、10分钟、20分钟……只看见他呼出的气泡不停地冒出水面。根据这些气泡,可以看出他在水底搜索范围至少在方圆50米。
“看见了,看见了!”下午4时18分,谢松浮出水面,举着胜利手势。
通过水下摄影机回放,淹没在水下的“醉汉森林”终于在地震形成堰塞湖后的153年,露出了它神秘的芳容。
谢松称,他下潜到水底后,朝东方潜游了5米,看见一根水底巨树,直径达半米,虽然没有叶子,但树干、枝丫保存完好。他又游了大约20米,看见第二棵树。令人恐怖的是,该树上挂着一张巨大渔网,足有四五米长——人一旦误入,后果不堪设想。
谢松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幕后,浮出水面。从而,淹没在水下153年的“醉汉森林”终于在潜水员的面前,揭开了神秘面纱。 记者 韩毅
有无水下庄园?大坝如何形成?地形原貌何样?震级烈度多少?
小南海地震遗址
4大谜底待解
百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外专家对小南海地震遗址展开过研究。时至今日,那场大地震中产生的小南海,依然留下4个待解的谜团。
一、到底有无水下庄园?据《黔江县志》记载,1856年6月,小南海地震发生后,“延袤二十余里,土田庐舍尽被淹没……”因此,有无水下庄园尚需考察。
二、大坝成因是什么?地震使小南海形成一道长1170米、高67米的大坝。如此壮观的大坝是经怎样的运动堆积而成?专家学者众说纷纭。长期以来,专家公认为大坝是由北侧小垮岩抛洒堆积而成。但如今有专家提出,不排除升降运动形成大坝的可能。
三、地貌原貌是何样?根据现场断崖绝壁和地面堆积物,很多人试图描绘震前地貌,但无一成功。大垮岩、小垮岩以及大坝在地震前具体是什么样子?至今仍是谜。
四、地震震级烈度是多少?1977年版《四川地震目录》载:小南海地震震级为5.5级,极震区烈度为七度。1981年,刘锁国等著称:小南海地震震级为6.4级,极震区烈度为九度。2000年底,中科院及国家地震局有关专家考察小南海,把震级定为6.25级,极震区烈度定为八度……如今,仍有很多专家提出异议。
记者 丁香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