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2点左右,33岁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位于绵阳的家中去世。据公安部门初步勘验,冯翔系自缢身亡,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冯翔的孪生兄长冯飞表示,压力太大是弟弟轻生的主要原因,在5·12地震中经历丧子之痛也让弟弟饱受折磨。
常称压力大 “这段时间压力特别大,太累了。”这是冯飞从弟弟那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5·12地震不仅夺去了冯翔8岁的儿子冯瀚墨,也让他位于北川县城的家成了一片废墟。之后,在成都工作的哥哥冯飞将自己位于绵阳的一套房子提供给弟弟居住,前不久还将一辆奥拓送给冯翔,以便他上班时往来绵阳、北川。
昨天凌晨,冯翔就是在哥哥的这套住宅里自杀身亡的。据了解,冯翔的妻子是一名中学教师,当晚因故没有回家。
冯飞说,作为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弟弟目前正在主持编辑一部名叫《回望北川》的纪念文集。昨晚,冯翔陪同几名领导以及该文集的编辑、作者吃饭,席间喝了一些酒。晚上10点40分左右,冯飞开车将弟弟接回家中。回家后,冯翔坐在客厅沙发上,一边打开电脑更新网络日志,一边和哥哥聊天。
据冯飞回忆,当天晚上弟弟和他说得最多的还是工作。“这段时间压力特别大,太累了。”这是地震之后冯飞从弟弟那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冯飞就劝弟弟凡事想开一点。
清晨7点,哥哥发现弟弟卧室的门虚掩着,人不在床上,被子床单都没铺开,他意识到可能出事了
冯飞说,交谈过程中,弟弟接了一个电话,他能感觉到原本就情绪低落的冯翔在通话后心情更坏,但他当时也没有太在意。
午夜11点40分左右,冯飞准备睡觉时,冯翔还在忙着写日志。冯飞提醒弟弟早点睡,冯翔应了声“好吧”,冯飞便回屋睡觉去了。
昨天清晨7点左右,冯飞起床上卫生间,发现弟弟卧室的门虚掩着,人不在床上,被子床单都没铺开,他意识到可能出事了。他直奔阳台,发现在阳台的一个角落里,弟弟冯翔已借助一根下水管道,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冯飞赶紧将弟弟抱到床上做人工呼吸,但已无济于事。后来法医告诉他,冯翔死亡时间应为凌晨2点左右。
博文成绝笔 自杀前约一小时,冯翔以一篇优美如诗的日志向人世作别
冯翔喜爱文学,在多个刊物和网络上发表了众多优秀作品。自杀前约一小时,冯翔以一篇优美如诗的日志向人世作别。
这篇名为《很多假如》的网络日志发布于昨天凌晨零点53分,冯翔一开始便向孪生兄长冯飞道别:
“假如,某一天,我死了,哥哥,请您担当起照顾父母的重任,我来到这个世间,本就是来体会苦难,承受苦难的。要不,我们怎么能以孪生兄弟的面目出现。”
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冯翔逐一向妻子、父亲、母亲、亲友道别。
对于儿子,他特别用了两段文字:
“假如,某一天,我死了,儿子,那是我最幸福的事,我会让你妈妈,把我的骨灰,撒在曲山小学的皂角树下,爸爸将永远地陪着你,不弃不离……儿子,你离开了,爸爸没有了未来,没有了希望,没有了憧憬,与你相聚,是爸爸最大的快乐……”
“假如,某一天,我死了,我的儿子,我还是要提到你,我们将不离不弃,永远在一起……相信一个父亲,对你最深,最深的爱……”
震后获提拔 冯翔忍住丧子之痛,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破格提拔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据北川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公安部门初步勘验,当日2时,冯翔在绵阳市家中自缢身亡。
冯翔今年33岁,北川县禹里乡人,中共党员,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1996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北川多个乡镇基层小学任教,2004年4月调
至北川县委宣传部。在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冯翔在北川县城曲山镇读书的8岁儿子冯瀚墨遇难,遗体至今没有找到。冯翔忍住巨大的悲伤,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破格提拔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冯翔自杀引起了高度关注,许多网民留言对冯翔表示哀悼,同时对灾区干部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示关切。截至昨晚12点30分,冯翔的博客点击量已经达到46万,跟帖有8100余篇。北川县委宣传部一位干部表示,在北川有许多干部都失去了亲人,上级部门在精神与物质上对他们都给予了帮助。冯翔在去年12月被组织上安排到井冈山,参加“灾后重建干部主题培训”。
昨天傍晚,冯翔的灵堂已在绵阳殡仪馆搭建起来,北川县委等部门敬送的花圈排列在灵堂两边,多名冯翔生前亲友亦赶到凭吊。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本周进行。(综合本报记者欧钦平新华社电)
谈到弟弟的死,孪生哥哥冯飞多次重复着这句话:“他走得很勇敢。”
在冯飞眼里,弟弟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庭、孝顺父母的人,是地震改变了一切,侄子遇难更让弟弟备受打击。
地震之后,冯翔曾对哥哥说过自己的三个心愿:一是北川能尽快恢复重建;二是从“关外”到“关内”的路能尽快修好,他们回禹里老家看望父母时能顺畅一些,原本几个小时的路,现在要走两三天,太折磨人;三是能有“生命的延续”,他甚至为将来的孩子起好了名字:冯想墨,取纪念第一个孩子冯瀚墨之意。
冯飞说,作为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震后的主要工作就是接待各方领导及各路记者,陪同他们进入北川老县城视察、采访,一路还得为客人讲解:这个地方原来是什么单位,在这里有多少人遇难,当时如何抢救……一遍遍讲述,一遍遍重复,他内心的伤口也一次次被撕开。在这样的处境中,他的压力和心境外人很难想象。而且,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极其繁重,周末加班是常事,超负荷的工作早已让他身心俱疲。(记者欧钦平)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