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7起因传销引发的非法拘禁案中,涉案的212人竟有3成人员为大学生。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检察院近日受理的这批案件,让办案人员震惊。
检察官调查发现,“好工作、高收入”的诱惑是学子被拉下水的第一“帮凶”。
电话设套请入瓮轻信中计难自拔 2008年9月,大学生李某正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心急如焚。就在这时,他在网络上查到一家房地产公司急招业务员的消息,年薪不低于10万元。李某欣喜若狂,立即把自己的求职简历投了过去。
当天下午,他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公司人事部门的电话,说他符合招聘的条件。鉴于岗位少、竞聘人员多,希望他能早点到公司进行面试。
突如其来的喜讯让李某惊喜万分,他来不及思考就直奔公司参加面试了。公司设在偏僻的城中村的民房里,一个“领导”简单地问话后,十多个被称作“帅哥”、“美女”的人祝贺他通过了“面试”,趁机拿走了他的手机和身份证,并把他严密看管起来。
直到这时李某才明白,这根本不是什么房地产公司,而是一个以营销口服液为名的传销窝点。而他只有在交了3900元购买一套所谓的产品后才能自由活动。7天的软禁和洗脑,李某最终交了钱,并被晋升为“领导”,专门负责通过网络网罗那些急于找工作的人。2008年12月,李某和其他成员因非法拘禁落入法网,并被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
编造谎言为交费骗来娘亲同犯罪 45岁的周某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她的儿子张某大专毕业后向她发誓,不找到好工作不回家。2009年2月,周某接到张某的电话,说自己在网吧里遇到了一个同学,他俩在网上找到了好工作,打算一起去看看。
此后好几天,周某一直没有儿子的消息。正在她着急之际,一个自称是张健的人打电话过来,说张某出了车祸,急需救治,让周某赶快带着钱来护理。周某惊慌失措,凑了钱急忙赶往儿子的出事地。
下了车,张健并没有带周某去医院,而是领着她进了城中村的一套出租房。周某看到,儿子张某没事儿似的站在自己面前,周围站着十几个男男女女。
听了儿子的讲述,周某才知道,车祸的消息是编造的,儿子是被网上的招工信息诓到这个地方的。因为没钱交加盟费,被软禁了。而她,一旦踏进了这个门,如果不再交上3900元的加盟费,也会像儿子一样被“监禁”。
在周围人的鼓动下,她狠狠心向“组织”交了自己和儿子的加盟费。为了捞回自己的钱,她和儿子一起干起了这骗人的勾当。2009年3月,根据群众举报,这个传销窝点被端。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草率应聘落陷阱惊险脱逃出牢笼 原本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的大学生刘某一直不满公司的待遇,想找一个高薪的职位。2009年1月,她把个人求职信息传到网上。不久,她接到了一个公司的电话,称在短时间内能使她迅速致富。刘某简单地询问了一些情况后,就作出了前往应聘的决定。
到了公司的“宿舍”,刘某发现,两间肮脏、杂乱的民房里混宿了十几个年轻的男女。她心知上当转身就跑,但为时太晚。一个被大家叫做“老板”的人说:“实话告诉你吧,网上的信息都是假的,骗你的。发展一个新成员不容易,怎么能轻易让你走呢?”
在接下来的5天里,刘某在其他人的监视下吃饭、睡觉,被胁迫着“听课”,同屋的“科长”、“经理”们轮流劝说她交3800元钱,恢复自由,加入组织,还不断威胁她。刘某对传销有着清醒的认识,誓死不从,不停地大声哭闹,与同屋的人争吵。终于,在第5天,哭闹声引起了来此调查案件的民警注意,民警敲开了这间民房的门,刘某才得以脱身。
采访手记
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宣传处处长王青介绍说,近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不法之徒诱骗学生参与传销活动呈抬头之势。一些传销组织利用大学生急于求职赚钱的心理,精心设计与实际招聘相同的程序,利用高薪诱骗求职人一步步走入陷阱;还有一些传销组织假冒直销经营之名进行蒙骗,或鼓吹“加盟连锁快速致富”进行诱惑。
据一传销头目供述,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大学生,“因为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没啥社会经验。另外,很多大学生急于找工作,很容易上钩”。
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法官程岗分析说,传销头目宣传的“和众人一起睡地铺、一起捡菜叶、一起分享成功”,极易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从中得到被关爱、被赞美的内心满足感。此外,传销组织精心策划的“洗脑”迎合了社会阅历浅、叛逆心理强的大学生的需要,他们渴望通过这种途径改变生活、寻求财富。精神病学专家早就提出,只要存在四大要素———相对封闭的环境、经常性被调动情绪、信息疲劳反复轰炸、创造一种归属感,人的精神就容易受到控制,而传销头目正是采取这些手段控制传销成员的。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张建成说,从根本上打击大学生传销,还要从优化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环境入手。此外,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传销向大学生渗透,还有赖于工商、公安、教育等部门协同配合,加强日常监管,坚决打击各类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
张胜利 邓红阳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