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广州文物家底的《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昨日面世,全城共有近4250处文物
新闻回顾: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首发 堪称广州“藏宝图”
新快报记者 陈淇铧 通讯员 蔡锦明 曹晓亮
广州现已发现的文物,到底有多少?答案是:近4250处。耗时5年编纂,收录了全城所有文物家底的《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终于在昨日面世。该书共14卷,将散落民间的大小文物一一串起。
翻阅后,老广们或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很多文物宝贝就在自己的身边。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市曾于1956年、1982年和1999年分别进行了三次文物普查,在市辖区内公布了219处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和159处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其中南越王墓的发现和保护、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和保护、锦纶会馆整体提升平移的保护工程、从化广裕祠的维修保护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特别贡献一等奖,备受国内同行的关注与称誉。
2003年,广州又启动了四次文物普查,3年后,一共新发现了文物线索3000多条。其中有生产我国一台柴油机的协同和机器厂旧址、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的太谷仓及日本大阪株式会社等遗迹,有一批明清古民居,有反映近代广州金融商业文化的平和大押等当铺、银行会馆、侨批局,有反映文化艺术的乐行会馆旧址,有清代禁烟、禁赌、禁娼的碑刻,还有反映侵华日军罪状的日军飞机库及杀害民众的墓碑等。通过四次普查,广州基本摸清了自己的文物遗产家底。
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正在按照全国三次文物普查的要求,对《汇编》中收入的文物进行GPS定位和标注。这样,每处文物就会有一个很精确的“地理身份证”,方便检查、管理以及监控其保护情况。
专家介绍,以往普查中对于文物的界定,都是在有形文物方面,而此次普查,则首次将“无形文物”,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了考察范围,文物的概念大大扩展。
文物故事
西关曾是“红灯区”
政府需立碑“禁娼” 如今,在文昌南路应寿里某处民宅外墙,有一个高2米多的石碑,花岗岩质地,碑文用遒劲有力的楷体字刻成,四周还镶有石框,碑顶上是“云龙拥日”图案。据了解,此碑立于光绪四年,由当时的“广州府正堂”冯泰松奉“两广总督”刘坤一、“广东巡抚”张兆栋之令所立。立碑用意何在?竟是“严谨西关宿娼赌博之事宜”。
原来清末民初,西关是广州的“红灯区”,其中尤以洪恩里一带“最是妓馆娼寮”泛滥的地方。而最让政府头疼的是,西关内的娼妓场馆并非打开大门做生意,而是“半掩门”,即让熟客秘密出入,“扫黄打非”的执法人员,往往因为“证据不足”而“扑空”。
后来洪恩里的房屋被风灾吹倒了,政府乘机石刻立碑,明示重建房子时“不得仍前开设妓馆”,石刻的内文分成两个部分。碑文首先揭开这一带的历史疤痕:“省城西关洪恩里向为狎邪之区,妓馆娼寮鱼鳞栉比”,紧接着言明其危害,明令违反者若被发现则将查封房屋。
瑶溪二十四景 现在的河南江南大道与昌岗中路一带,老广都称为“瑶头”,或“窑头”,它是河南最早有人聚居地村落之一,也是河南最早的手工业区。在清代及民国初年,这里原来是一个风景迷人的村落,名为“瑶溪”,其“瑶溪二十四景”曾名冠全城。现在这些景物已多变得面目全非,无迹可寻了。
在本次的《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中,考古专家们收齐了民国学者黄锡凌所绘制的《瑶溪二十四景游览图》,从这些古画中,我们可重睹“瑶溪二十四景”的芳容。如“石马帆影”,现位于晓港公园内,当年珠江上船只“大小出没,风帆如织,白云诸山,招之欲来”的景象,已被起伏的冈峦和烧烤场所取代了。
又如“茶市”,原在昌岗路与江南大道交界一带。岗上有两株榕树,根似屏风,游人常拄杖拖屐攀登游览,享受远眺天水,近听鸣禽之乐。茶市在石岗西麓,凌晨茶农推筐到该处卖“茶生”。1970年前后开辟马路时石岗被推平,茶市也渐渐消失。
文物位置:江南大道与昌岗中路一带
(责任编辑:陈天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