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杜啸天)“与2006年相比,深圳市民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幸福感指数上升了5个百分点。但是,医疗、社会保障等项目的社会满意度相对较低,说明我们的市民对医疗和社会保障等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2/3的受访者月收入3000元以下
昨日,乐正透漏,深圳社科院去年做的2008年深圳市民幸福指数调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将于近期公布。与2006年相比,2008年的深圳市民幸福指数上升了5个点。“越是涉及到精神生活层面的问题回答,市民的满意度越高,这与深圳这两年来的文化建设成果密不可分,比如 市民大讲堂、美丽星期天音乐会等。”乐正说。
乐正介绍,2008年的市民幸福指数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700多份,其中60%的调查问卷由生活在关内的居民填写,2/3的受访者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70%的受访者为非户籍居民,85%的受访者在深圳生活一年以上,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年龄在29岁以下。“之所以进行如此细致的要求统计,是想让调查尽量与深圳的人口结构特点相符合,与深圳居民的生活水平相符合,让调查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深圳居民的幸福感。”
医疗、社会保障满意度较低
问卷中,55.2%的受访者认为,与上一年相比,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而13.5%的受访者则认为他们的生活正在恶化。83.3%的受访者认为,5年以后的生活会比现在幸福,而幸福感最低的是一些精神紧张者,他们的比例占到了幸福感比较低的人数的47%。
在这次的调查中,医疗、社会保障等项目的社会满意度比较低,反应了居民对于深圳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是很满意。一位在深圳生活的非户籍居民李小姐告诉记者:“看病贵是在城市生活成本高的原因,同时更是幸福指数降低的原因之一,很多人都进不起医院。我去年看了三次病,花了将近1000元,也还都是一些小病。非户籍居民和户籍居民在医疗费用报销上差很多,我大部分小病都是自己去药店买药。”
“目前的一些评价体系太过繁琐,今后有可能减少统计的指标。比如居民的幸福指数可以用五个指标简单评价,两个经济指标——全市GDP和人均GDP,一个环境指标——空气污染指数,两个民生指数——民生净福利指数和市民幸福感指数。”乐正告诉记者。
关于2008年深圳市民幸福指数的具体细节,深圳社科院将在近期公布。
“幸福感”包括些啥?
深圳是全国最早开展市民幸福指数测量的城市之一。2006年深圳市社科院做了第一次深圳市民幸福指数调查,由乐正设计的《个人幸福测量表》由20个问题构成,当时通过对1000份调查问卷的计算,结果显示深圳居民的综合幸福指数为63。当时的 “幸福指数”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寿命等9个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