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士敏与邻床的病友观看自己在护士学校时的照片。 本报记者朱嘉磊摄 |
22岁绝症女孩捐献遗体
如果因绝症被宣告了“死刑”,眼看生命在眼前流逝却无能为力,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的22岁大兴女孩毕士敏乐观地面对现实,做出捐献遗体的决定,并说服原本持强烈反对态度的父亲在捐献协议上签了字。以这种方式回报社会,成为她美丽的最终愿望。
毕业前被查出绝症
昨天上午9点,西苑医院肿瘤科病房内,毕士敏熟练地为自己挂起吊瓶、扎针静点。1年多的治疗,她甚至不需要护士的协助。
1987年4月,毕士敏出生在大兴区长子营镇车固营村。她15岁那年,左臂突然长出一处肉瘤,被诊断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在中日友好医院做完切除手术后没几天,她就出院了。
“家里没钱,割完瘤就行了”,毕士敏随后在家中吃中药进行治疗。时间一长,她并未感觉任何异常,而实际上,她体内的病变细胞已经扩散了。随后6年,她顺利读完初中,并在北京护士学校就读。
去年2月中旬,学校进行毕业前的体检,毕士敏被查出肺部有阴影。经肿瘤医院检查,确认为恶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已经是晚期。西苑医院专家说,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是一种最厉害、也最罕见的癌症之一,目前还没有规范的标准化治疗方案,治愈的可能几乎为零。
患者只能选择保守治疗,以尽量延长寿命和改善症状。
做出捐献遗体决定
毕士敏原来的梦想是毕业后在大兴区医院当一名护士,这样能离家近点,可以方便照顾患有癫痫的母亲和多病的父亲。但现在,这个梦想破灭了。经过慎重考虑,她决定实现自己的最终愿望——把眼角膜及遗体捐献给北医三院。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毕士敏的家。三间矮小的平房,外面裸露出红砖,里面墙壁被涂上薄薄的一层泥土。屋内能看到的最值钱的东西,仅是一台10英寸的彩电。
“她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看电视也爱看歌舞类的节目”,毕士敏的父亲毕志会说,女儿从小就听话、懂事,只有捐献遗体的事情让他生过气。
去年6月,毕士敏第一次和父亲谈及要捐献自己的角膜和遗体,毕志会当场严厉表示反对。几经女儿哀求,毕志会最终于今年3月19日在捐献协议上签了字。
珍惜在世每一分钟
昨天上午,和毕士敏同在一个医院的病友卫正国说,“这丫头一直都很坚强,不像我和其他人一样总是垂头丧气,天天都笑呵呵的,这种快乐也感染了我们”。昨天是卫正国出院的日子,他特意找毕士敏道别。
“卫叔叔,你先别走,我给你个好东西。”毕士敏叫住了他,从钱包里掏出一张手机贴纸送给这个曾经的病友做礼物。
去年10月,毕士敏的预期寿命被宣布只有四五个月。如今半年已过去,她依然坚强地活着。毕士敏说这是因为自己一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北京护士学校的师生得知毕士敏的病情后,先后为她捐赠了3万余元,帮助她进行治疗。除此之外,很多身边的人更是在精神上对她进行鼓励。小毕表示,她并不想用自己的苦难来博取大家的同情,“但看到这么多人在真心真意地关心我,因此我会珍惜自己在世上的每一分钟”。本报记者彭科峰 张淑玲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京华网(www.jinghua.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