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一批批军校毕业生、国防生和地方高校学子如同“空降兵”,分批次地落入军营,成为一线带兵人。他们满怀献身国防的抱负,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并非一条笔直的通道。在基层,他们基础素质如何?实践能力怎样?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北京军区某团调查采访,采写了一组提高一线带兵人能力素质的采访札记,值得关注。
前两年,一谈到刚从院校毕业的干部,大家都会想当然地提起那个广为流传的“三部曲”:满怀信心——受挫低落——重新奋起。似乎在逆境或挫折中成才成了他们建功基层的必经路径。如今,记者在北京军区某团采访,听到基层干部津津乐道的不再是受挫“三部曲”,而是干部的成长“路线图”。
这种转变还得从前几年3位基层干部的不同境遇说起。
某连朱排长,毕业于某军内名校,专业对口分到该团,也算称心如意,但由于缺乏带兵能力,加之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任职后,无论是模范带头作用,还是组训管带能力,都跟不上连队步伐,个人思想压力较大,工作比较被动,在毕业第二年就向组织递交了转业申请。
国防生干部吕晓辉到基层工作后,认为自己适合机关工作,在基层干了不满两年,就想往机关调,当他被借调到机关工作不久,却被送回基层“回炉淬火”,主要原因是缺乏基层工作经历,不会指导基层工作。
某连连长李鹏飞是位地方大学生干部,他刚到部队时,非常腼腆、拘谨,对部队的情况一知半解,对基层工作的基本内容把握不准、不得要领。但由于团、营两级对其及时进行引导,通过“当兵体验、岗前培训、岗位锻炼、机关代培”等措施,使他从一知半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连队主官。
这引起团党委“一班人”的反思:有多少基层干部是在经历酸甜苦辣、曲折坎坷之后才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难道他们的成长非得经历受挫“三部曲”吗?当逆境成才成为许多基层干部成长的普遍规律时,难道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吗?
“玉不琢,不成器!”回顾这两年团里基层干部队伍的发展,团长白文建感慨地说,基层干部的成长需要好好引导,要帮助他们科学设计成长“路线图”,这既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观念和思路,作为团领导,我们就是扶梯子的人,只有搭好梯子,才能让他们攀得更高。
该团政委王健则拿着一份“干部综合素质考评档案”对记者说,“路线图”计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团里根据每个基层干部的生长来源、专业类型、性格特点等差异,为每名干部建立人才培养档案,探索个性化培养的新路子。
记者欣喜地看到,不管是“路线图”计划,还是“个性化培养”,在这里,基层干部队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多层次培养、多岗位锻炼、多时机培养、多方式使用的培养理念已初见成效。(本报北京4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