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知识产权4月24日电 中国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今天在北京开幕,本次论坛是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的一项重要活动,大会主题是“挑战·合作·发展”。第二阶段“知识产权保护与新经济形势”议程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就“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发表演讲。
全文如下:
大家好!非常荣幸再次来到这个高层论坛,就知识产权的问题发表演讲。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大家都知道,自从去年9月爆发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可以说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房市下跌、股市振荡,失业率上升、粮食供应紧张,可以说世界经济正在受到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要不要实施,如何实施?我们必须对此作出回答。
我的看法是,国际金融危机既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施加了外部的压力,但是也为中国提升创新能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我想做出这样一个判断,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国际经验。其实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上并非罕见。我们都知道,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就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经济萧条之中,正是在那个时候,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的影视业、版权业,可以说在这场危机中逆势而上,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而后成为了美国的支柱产业。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可以说面临着一个泡沫经济破灭的深刻危机。尽管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缓慢,但是日本朝野非常重视科技创新的投入,而且进入新千年以后,日本的发展理念由科技立国转化为知识产权立国。
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所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韩国25年的经济繁荣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是韩国在1997年提出了设计韩国的理念,在1998年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由此推动了韩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上述经验表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对各国产业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我认为那些具有知识密集、创新主导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是能够逆向而动,逆势而上的,从而使产业的发展转危为安。
第二、中国国情的判断。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可能走资源耗费型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中国的资源非常有限,不管是人均的耕地、淡水、石油、天然气,乃至于主要的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就使得我们不可能靠污染环境、耗费原材料、提供低工资、低福利、低社会保障的劳动力价格参加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
中国也不可能走技术依赖型的发展道路,现在中国对外技术的依存度超过了50%,我想不管是考虑到发达国家出于维护其技术优势,限制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转让的基本立场,还是基于自身的经济安全、文化主权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中国都遵守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自从去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以来,可以说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历史时期。那么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前提下,在一种特殊的条件下,我认为我们要特别强调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正确目标,多在知识产权的质量、效益上下工夫,而不能片面地追求知识产权的数量。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要注重效益和质量、目标的考核,由此我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要提高专利技术的有效运用和专利产品的高附加值。
第二、要提高国际知名品牌的增长率。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评出的2008年世界品牌的五百强,美国有243个,法国和日本各自拥有43个,中国只有15个,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认识要以一种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创建更多的民族品牌或者说是国际品牌。
第三、提高版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认为在知识竞争时代,文化竞争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从经济上来考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要认识到版权业的发展涉及到我们的文化安全,涉及到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最后,就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提出几点建议。拉动内需加大投资,我认为这是一个救市的应急之策,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实施战略,推动创新才是强国的长远之路,为此我谈四点建议:
第一、要建立一个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政府公用政策体系。
第二、要提供一个知识创新所需要的研发资金和物质条件。
第三、要建立一个发达的中介服务体系,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社会服务。
第四、培养高水平的知识产权的专门人才。
总的说来,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我们推动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决心不能动摇,实现创新国家建设的政策目标不能动摇。我认为,中国应该与世界共进,与时代共行,不管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都应该是推动中国前进的脚步,谢谢各位! (来源:人民网-知识产权频道)
(责任编辑:张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