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4月26日电 题:心存忧患谋打赢——记沈阳军区某师师长高光辉
新华社记者王天德、王玉山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他在高考志愿表前3栏里全部填上军事院校,如愿成为恢复高考后人民解放军第二批大学生干部。
29年来,他曾被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实现了从一名文弱书生到成长为我军新一代优秀指挥员的人生跨越。
与时代同行,与变革共进,他就是沈阳军区某师师长高光辉。
专题 诸多挑战 云南全力抢救
使命如山 2006年6月,高光辉走马上任驻守祖国最北疆的野战师师长。
可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师里的武器装备“多代同堂”,既有机械化装备,又有信息化武器,还有半机械化“家什”。
面对挑战,高光辉提出了以“智能”推进部队信息化作战能力生长,举全师之力升级改造野战指挥系统的建议。
那天晚上,高光辉激动的辗转难眠。
第二天,在全师电视电话会议上,高光辉的声音振聋发聩:“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还远。必须站在时代军事竞争最前沿提升打赢能力,对手永远不会等我们!”
忧患催生使命。经过半年的研究攻关,他们在原有信息系统上嵌入无线接入系统,建成了师、团、营、连四级指挥信息系统,实现了远程信息交互、多维信息获取和态势信息共享等功能。
随后3年,高光辉又先后3次主持对这套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先后嫁接卫星通讯、网桥系统和微波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了卫星定位、文电传输和远程视频会议等功能。
但,变革的道路注定不会一马平川。
2007年深秋的一个晚上,苍茫的科尔沁草原上铁流滚滚,高光辉指挥万人千车正在进行挺进演习。
忽然,电台里传来某团团长着急的声音:“前方一桥梁被拆除,无法通行!”
机动部队调头重选路线,但迟到了5分钟。一张老地图,使得仗还没开打,就先失战机。
一番沉思,高光辉深切感到:信息化战争瞬息万变,掌握未来战场第一手地理信息至关重要。
演习归来,高光辉顾不上回家,就带领机关人员一头扎进了驻地测绘局。
经过反复实践,“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终于开发成功,它通过建立未来作战需要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三维立体模型显示地貌信息,真实显示实物现状,并与卫星联网接收卫星遥感图片,适时进行更新。
2009年1月,这个师全员额挺进茫茫雪原进行冬季练兵,行进途中,某团突然接到“敌”情通报:前方公路桥遭“敌”突袭被毁,无法通行。
“移动中军帐”中,作训参谋轻点鼠标,屏幕上立即显示出车队所处地域的三维立体图像,前方右侧一条被白雪掩盖的灰色土路清晰可见。
“启用2号机动预案。”高光辉果断下令。
旋即,部队拐离公路,沿着土路继续进发,驶向下一个战场。
砺剑如战 高光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军人只有两种状态,一是打仗,二是准备打仗。
2006年深秋,高光辉带领部队参加军区联考联评。寒风中,部队蓄势待发,军区领导突然命令:“主攻方向改为3号高地!”
高光辉镇定自若,从容布阵:“主攻群,转移方位;炮兵群,火力压制,目标3号高地……”
高光辉的冷静从容,给参演部队以极大的信心,他们迅速掌控局势,一路披坚执锐,势不可挡。最终,要求苛刻的军区领导给出了唯一的一个总评“优秀”。
可高光辉还是一惯的冷静:演习中“蓝军”实施电子干扰,一个坦克营误入雷区,全军覆没。
“如果真是在战场上,这还了得?”为此,高光辉决定组建一支电子对抗分队,互为对手训练。
随后,高光辉从通信分队抽调20多名训练尖子组成“蓝砺分队”,利用现有电台、雷达等装备,综合运用“同频模拟、等效替代”等方式,模拟复杂电磁干扰。
“蓝砺分队”模拟的逼真电磁环境,成为部队复杂电磁训练的“死对头”,逼着他们先后摸索出“佯动”等30余套战法。
高光辉爱兵,全师皆知。但他对兵要求严,尤其是训练严,也是全师皆知。
“严”和“爱”是一对矛盾,高光辉有自己的理解:“训练要求严,让他们在战场上少流血,就是最大的爱。”
炎炎夏日,他一边鼓励官兵把体能练到极致,一边让医务人员随队昼夜巡诊;大风扬沙,他一边亲自督导训练,一边派人买来风镜;雨雪纷飞,他一边和战士一起训练,一边让人送来姜汤……
从严还得从难。去年上半年,高光辉在单兵训练中广泛开展对抗演练,将全师90%以上的单兵训练课目置于对抗中进行。
从过去的单方训练到现在的对抗训练,训练场上处处充满了“火药味”,一方绞尽脑汁把条件设难设险设复杂,另一方则想方设法破解对方招数,使双方在对抗中变得更聪明,反应更灵敏。
师里组织射击训练,枪不是整枪,而是散落的组件,参训人员要现场组装;不定标尺,不定距离,不是固定靶,而是随机出现的隐现靶。“没有敌人站着等我们打。”高光辉说。
2009年3月,师里对营级干部进行军事考核。
信息化知识、军事理论、主战装备操作……11个回合下来,全师几名拟提升职务的干部“落马”:政治部1名科长3公里越野差了19秒,结果“出列”;后勤部1名正营职助理员在信息化知识考核中,2分之差被淘汰出局……
“过硬的军事素质是军人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打得赢?”高光辉说,上任伊始,他就在全师施行团以下指挥员及指挥机关素质认证,只要军事素质不合格,就“一票否决”。
高光辉任师长3年来,这个师有13名指挥员因为军事训练成绩不过关而被暂缓提职。
奋进如歌 闲暇时,高光辉喜欢一个人到松花江边散步,江风拂过,他总会想起那首悲怆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滔滔不息的松花江,见证了近代以来从沙俄到日本帝国主义等列强对这片土地的肆意欺凌。
驻足在松花江畔,高光辉常常壮怀激烈: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就没有强大的国防。
从大连陆军学院毕业时,他的成绩是28门优秀、两门良好的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沈阳军区某团当排长,半年后,他的五公里武装越野成绩“打破连纪录”。组织上却把他放到一个全团有名的后进连当连长,他整天和官兵一起摸爬滚打,连队当年就摘掉了后进的帽子,还荣立集体三等功。
随后,上级又把他调到一个先进连队,连队连续3年被师团评为先进连,还3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29年的军旅生涯中,高光辉共在步兵、装甲、炮兵、反坦克等11个岗位上任过职,先后到大连陆军学院、国防大学、俄联邦武装力量合成学院等6所国内外军事院校学习深造。
但不管在哪个岗位,哪所院校,他都孜孜以求,锐意进取。
任某装甲师副师长,他撰写的关于装甲部队训练、作战等一批研讨文章,受到广泛好评;任某反坦克旅旅长期间,他关于反坦克部队未来作战职能转变的建议被写进新一代《作战条令》;走上师长岗位后,师里承担总部新大纲试训,被四总部评为先进单位……
在国防大学学习期间,他原原本本地学习了马列著作,提高了战略思维层次,开阔了国际视野;在俄联邦武装力量合成学院留学期间,他以全优成绩毕业,写了10多万字的留俄日记,深入研究分析了俄军的军事理论特点;在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学习期间,他抓紧时间熟悉海军的武器装备,进一步增强了海洋意识……
望着眼前这位温文尔雅,目光睿智,浑身透着一股书卷气的大校军官,记者很难把他与想像中那种线条粗糙、铁血冷面的师长形象联系起来。
甚至,当记者听着他波澜不惊、如数家珍般讲述自己30年的军旅生涯时,这种感觉会进一步加深:他的故事里没有传奇,缺少跌宕;他的性格里没有张扬,缺少个性。
高光辉,宛如生长在东北大地上的千千万万棵松柏一样,在黑土地的滋润下,头顶蓝天,脚踏实地,默默生长。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