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是《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4月28日,自治区卫生厅、安全生产监管局等单位共同开展活动,呼吁全社会关注职业病防治,关注农民工健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了解职业病危害、没有合同意识等,是绝大多数在矿山、鞋厂工作的农民工患上职业病且维权困难的原因。
全区有600多万职业病高危人群
我国法定职业病分为职业中毒、尘肺病、职业性眼病等10大类115种,涉及冶炼、采矿、建筑、制鞋等工种。广西有20万家工业企业,据测算,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者在200万人左右,加上外出务工人员约有400万人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广西接触职业病危害人群高达600多万人。
“广西高发的职业病主要是尘肺病和铅中毒,有的冶炼厂一年检查下来,有20~30%的人有铅中毒。”广西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副院长邹伟明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毒有害企业要为员工建立健康档案,但广西达到这个要求的企业不到20%。
在广西的职业病病人中,尘肺病人占了很大的比例。广西职业病研究所所长助理黄家乐说:“我们每年新发现的尘肺病人有两三百人。而且发病年龄开始偏低,有的十八九岁就检出了尘肺病,发病时间也在缩短。”
“不懂”使他们患了病
“在矿山打窿口灰尘很大的,呼吸本来就很困难,再戴上口罩就觉得都不能透气了,所以我们都不戴口罩的。”4月28日下午,记者在广西工人医院尘肺科见到郁文健时,脸色发青的他这样说。郁文健告诉记者,他是第二次来这里住院了,患的是尘肺病,已经是第二期了。
“去年我来这里住院,洗了5次肺,”郁文健说,“以前我根本不知道尘肺病,直到去年来这里住院后才听说。”
郁文健1992年就外出打工,有时在煤矿干、有时在锌矿干、有时也到铅矿干,全是私人企业。“都是这里干几个月,那里干几个月的。”他说,最后一次到矿山干是2006年。这么多年来,郁文健干过活的矿山至少有10多个,都没有签订合同。“反正是打几个月的工,所以也没想签合同。而且,我根本不知道干这些活会得病。”在这些打工的岁月里,郁文健从未戴过口罩等防护工具,也从没有哪个矿主会主动告知职业的危险。由于没有与用工单位签合同,找不到证据证明这个病是在哪家企业工作才患上的,郁文健的医疗费用不得不自己出,去年那次住院,就花掉了他5000多元。
30多岁的小连,17岁就外出打工,在煤矿、金矿都干过活,4月26日才入院,检查结果是尘肺病二期。因为也是这里干一段、那里干一段,他也从来没想过签合同。“你打工的时候,老板有没有告诉过你,这个工作有可能会得尘肺病?”面对记者的问题,小连头摇得像拨浪鼓:“谁会告诉你这些,告诉你的危险只是有可能塌方或者瓦斯爆炸。”他说,那时自己根本不知道有“职业病”这个说法。
小连告诉记者,跟他一起外出打工的一伙人“个个都来过这个地方(指广西工人医院)”,他是他们那伙人中最后一个进来的。
医生“不懂”耽误病情
其实不仅很多农民工不懂职业病,很多医生也“不懂”,以致不少农民工都是辗转才来到职业病医院就诊的。“我们病区的这些农民工,90%以上都有过这种经历。”李和林说。
郁文健告诉记者,他2003年就开始胸痛,到当地的一家医院拍片,医生说是肺炎,按照肺炎治疗。2006年,他觉得自己很不舒服了,到另一家医院看病,医生说是肺炎和肺结核。当他听说肺结核到当地的疾控部门治疗可以免费,所以他来到了疾控部门检查。检查之后,医生怀疑他得的是尘肺病,建议他到广西工人医院再做检查。来到这里,才发现不是肺结核,也不是肺炎,而是尘肺病。
小连也有同样的遭遇。去年10月,他还在广东打工,有一次发烧、咳嗽,他到当地的一家医院看病,拍片检查后,医生告诉他是肺炎和支气管炎。“那两三个月,几乎天天打吊针,有一次打得我脸都变色了。”他说,今年清明节回到家乡扫墓,又发病了,他才到当地的医院看病,结果医生诊断是尘肺病。
要保留证据便于维权
邹伟明说,近年他们曾在马山作过一次入户调查。由于马山是国家基本职业病防治的试点之一,在调查的2000多名农民工中,大多数人都知道了采矿等行业的职业危害,但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明知道危险他们还是不得不干这些活。
李和林告诉记者,由于尘肺病有一定的潜伏期,长的七八年后才出现症状,短的也有三五年,于是现在很多小矿山的私营老板在用工时,一般一个工人只用一两年就不再用了,这个工人不得不再去别处做。一旦发病,这些人由于在太多单位干过活,都不知道该找谁去说理。
不过,近几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很多法规、条例,要求这些有职业危害的单位在用工前必须为用工人员进行体检,并为用工人员买工伤保险。一些工种每年必须体检一次,并保留员工的健康档案,以便用工人员一旦患病,可以查询根源。为用工人员买了工伤保险的,用工人员生病,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出。如果企业未帮用工人员买工伤保险,一旦用工人员查出职业病,他的医疗费用则由最后的用工单位承担。
专家们还建议农民工们,即使未与用工单位签劳动合同,也要注意保存工资条、上岗证、工作证等有利于证明自己曾在那里工作过的相关证据,以及记住部分工友的名字,一旦要进行维权,这些都可以证明你曾在那个单位工作过。本报记者 伍鸽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