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灾区系列报道之四
一年前,一场特大地震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的都江堰市瞬间摧毁得遍体鳞伤。当地3000多人遇难,城区80%的房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由于地处整个地震灾区的“交通咽喉”,都江堰也最早得到了救援与全国人民的关注。
一年前的5月12日,南桥和“夜啤酒”长廊萧条冷清,聚源中学和向峨小学让人心碎,二王庙伤筋动骨,青城山空无一人,向峨乡和龙池乡与世隔绝……一年后的今天,本报记者重访都江堰,用当下的所见所闻对比一年前的那一幕幕。
去年震后,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承诺:“灾后重建,我们在道义上有责任先行一步。”
今天,都江堰做到了吗?
文/本报特派记者邱瑞贤、张强
图/本报特派记者杜江(署名除外)
漫步都江堰市区,如果不驻足细看路旁用绿布围蔽的高楼,甚至很难察觉地震在这个重灾区割下的创痕。与此同时,该市邻近震中映秀的乡间则忙着“改天换地”,一派热火朝天的“大开发”景象。
都江堰旅游业复苏
2008年5月15日后的半月间,本报记者曾多次前往都江堰采访。当时,全城的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白天,城里仅能看到各路救援队伍和志愿者的身影;一到傍晚,则举城陷入一片黑暗的死寂。
如今的都江堰熙熙攘攘,交通繁忙而有序。不少居民已经搬回经检修确定无恙的住宅和商铺之中。沿街受损的房屋则正在维修加固,外墙上挂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队的标语。受损严重的民宅和办公楼被围上了安全网,等待下一步的统一规划。
“我们的后花园正在一天天地恢复它的美貌”,上周末,成都市民汪星特意驱车到都江堰过周末。他告诉记者:“地震前,都江堰就是成都人的后花园。”市中心横跨岷江而建的南桥旁有一条“夜啤酒”长廊,入夜后灯火辉煌,仿古建筑结合都江堰闸口的岷江奔流奇景,美得让人震撼。
“一点都没变。”汪星说,“都江堰依然美丽”。都江堰市旅游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家星级酒店陆续恢复营业,此外还有23家恢复经营和新建的商务酒店、86家旅馆和501家“农家乐”。2007年,都江堰市接待游客827.3万人次,这一数据在2008年降至456万人次。今年一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126.2万人次,随着避暑旺季的到来,都江堰市旅游业的复苏势头非常强劲。
“5·12”地震后,向峨乡交通瘫痪、与世隔绝,90%的房屋被毁,损失惨痛,让无数人为之揪心。
一条笔直的柏油路鱼贯而入,通往向峨乡的12个自然村和1个社区。“你看这条路就知道了,地震后修好的。还有一条通到虹口风景区的12米宽的旅游大道,5月份就开工。路好了,我们又有这么好的资源,能搞不好"农家乐"吗?”向峨乡党委书记付岷涛边开车边指着车外的美景,满脸的憧憬。
由于无法原地重建,当地的4210户村民,都将入住16个“统规统建”的安置点。一座座高层洋房拔地而起,花园小区绿化规整,柴房猪圈消失得无踪——记者首先抵达石碑村,看到的是完全不像农村的一番景致。村民李田群蹲在自家开的小商铺里,和乡亲们悠闲地打牌聊天。洋房前一溜整齐的小商铺,打着清一色的塑料遮阳伞,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都在那里叫卖饮料和生活用品。
向峨乡:地震让农民变居民
“去我家的新房子看看。”李田群热情地招呼记者上楼。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堆放着村民从老房子里搬来的化肥和大水缸。“地震把村里的房子都震垮了,这是政府统一盖的新房子。每人35平方米,我们一家三口,105平方米。”她的房子位于顶层,因此比别家多了个小天台。
这让乡亲王龙元羡慕不已。“有个小天台好哇。新房当然比以前我们那又脏又破的老房子好多了。就是不方便,我们想晒点腊肉、养猪养鸡都不行了。还有锄头和钉耙,这些农具都没处放了。”不少村民都有自留地,他们盼着能够尽快恢复农事耕作。
“村民的担忧我们很清楚”,付岷涛坦诚地说,“工作要一步步做。”记者发现,都江堰的各级政府都有一个“远谋”,那就是:“借”灾后重建推动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地震后村民们改变的不仅是居住环境,更会是整个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向峨乡将朝城乡结合的路子走,农民将来会逐渐转变为居民。我们正在规划引入企业化经营,由公司来承包农作物生产。这样一来,村民们就都成为种地的产业工人了。农具集中存放和管理,房子住起来才能真正舒服。”
龙池镇与映秀仅一山之隔,距离震中的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地震发生后,龙池镇与外界失去联系,如今已被提拔为都江堰市副市长的龙池镇党委书记王晋当时做出了一个果敢的决策:十分钟内把全乡的粮食收集并控制好。5月12日晚上,从映秀翻山逃离的数百人从龙池人手中接过矿泉水,他们惊讶地看到:龙池人正过着“共产主义”生活,“孩子荡秋千,女人在洗头”。
山清水秀的龙池乡是联合国认可的野生动植物的天堂,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栖息地。王晋告诉记者,按照以往的建设规律粗略算来,正常情况下,龙池镇完成目前的建设规模大概需要20年时间。但一场大灾难的发生,却使这个建设规模有望在2年之内就完成。“大灾难就是大机遇。”王晋说,“仅今年,龙池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超过3亿元,所有的交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5月12日,都龙(都江堰到龙池)旅游公路就会开通。”
百姓智慧:用垮塌的木材石头建房
无论哪个灾区,巨额重建资金的筹措和震后土地资源的匮乏,都是非常棘手的两大难题。都江堰就此想出了不少“土办法”。龙池镇重建的房子清一色地木石外观,“地震震倒的树,刚好可以拿来做架构和窗户。既有特色,又省钱,还防震。垮塌的山石,修整之后可以用来铺路面。”王晋向记者介绍。
“灾后重建,不仅是建筑和基础设施的重建,更是老百姓理念和观念的提升,这样的灾后重建才是最有意义的灾后重建。”王晋认为,“以前老百姓建"农家乐",10平方米就建一个标间,而且没有阳台;现在扩大到了27平方米。我跟村民们讲,本来只能隔10个房间,你把它隔20个,房间小得除了两张床,连凳子都放不下。20个房间,得配30套床上用品。不仅投入多,而且只能卖50元/天。如果只隔10个,好好包装,每个可以卖200元/天。”
改变老百姓的观念,要经过不少有趣的博弈。“比如我告诉他们房子的外墙不要贴那种老土的瓷砖,贴传统的青砖才有特色。他们一开始不听,愣是说瓷砖好,后来听游客说"青砖看着舒服多了"才相信。以前,地上统统浇水泥;现在政府鼓励他们用地震震出的碎石铺地。村民说捡石头太麻烦。我对他们说,皇宫里就是这么铺的。他们就认可了。
百姓自创:宅基地换“半边房”
有意思的是,都江堰的某些灾后重建新模式,是由老百姓自己开创的。紫坪铺镇沙湾村一组组长孙远洪全家年收入不过一两万元,地震又摧毁了他家的房子,真是雪上加霜。他在得知成都市政府去年8月7日下发的《关于加快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后,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那块353平方米的宅基地。
很快,他就与12个城里人(联建方)达成了一致协议:每个城里人出资5000元,总计60000元,获得孙远洪180平方米的宅基地40年的使用权。12个城里人合资在此宅基地上修建一幢3层小楼,共12套,每户40余平方米,都带独立厨卫和卧室。每户城里人每年需要交给孙远洪800元的管理费。40年的合同期满后,12个城里人再把小楼的使用权移交给孙远洪。
对于城里人而言,每户大概出资55000元用于获得40年的房屋使用权和房屋修建,再花32000元请孙远洪管护房屋。花费不到90000元,就可以坐拥40年的“山水”,享用自己的“乡间别墅”。“孙远洪创造的重建模式,为有效解决灾后重建的资金瓶颈,找到了一条新路子。”都江堰的市委领导评价说。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