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刘应华获奖摄影作品《众志成城托举生命》。这张照片将2008年5月13日成空官兵搭建人梯,营救王兰的瞬间永久记录下来。
一个地震重伤员的命运,因一张照片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成为不幸中万幸。
这是记者在成空采访时听到的一个感人故事:解放军报特约记者、成空政治部宣传干事刘应华拍摄的《众志成城托举生命》,《解放军画报》发表后,不久前荣获2008年度全国新闻摄影作品金奖。鲜为人知的是,刘应华和他的战友一直在尽力帮助这张照片中被成空官兵救起的伤员王兰,鼓励她坚强起来,战胜困难。
这是4月底的一天下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一间普通单人病房。
门敞开着。一位中年女病人安静地躺在床上,头部微扭向一边,幸福而又专注地看着旁边伏在小凳上写作业的小男孩。
“王兰,我们看你来了!”带着大包小包礼品的刘应华满面笑容地走进病房,与床上的病人热情打招呼。
“刘大哥,你们好……”在地震中因颈椎骨折而高位截瘫的王兰,像见到了亲人一样,拉着刘应华的手,哽咽无语。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部队去年抢救你的那张照片获全国新闻摄影作品金奖啦!”刘应华高兴地对王兰说。
说起这张获奖照片,刘应华和王兰两人有着说不完的话。无疑,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王兰家住彭州市龙门山镇,是去年地震极重灾区。震后,她被埋在废墟里。庆幸的是,第二天成空官兵就把她救出来了。由于山体严重滑坡,公路被掩埋,一个高约40米、坡度约五六十度的陡坡成为唯一通道,雨路难行,几百名官兵搭成“人梯”,组成了一条生命通道,举着双手传递担架。这幕感人的场景,被随队的刘应华及时用相机定格下来,并取名为《众志成城托举生命》。
这幅照片,在2008汶川抗震救灾摄影报道评选中荣获金奖。照片获奖了,可照片上那名重伤员在哪里?她是谁?现在情况如何?刘应华一直牵挂着照片上的主人公。经过一番艰难寻找,去年8月20日,刘应华和当时参与营救的部分官兵,终于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与王兰重逢。
刘应华和战友当时的心情是既兴奋又酸楚。“兴奋的是终于见到了日夜牵挂的王兰,酸楚的是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被高位截瘫折磨着。”刘应华说。
更令刘应华忧虑的是,地震后王兰一家清贫如洗,上有82岁的老人,下有年仅9岁的儿子,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丈夫在外打工的微薄收入。没钱请护工的王兰,在病床上连翻个身都不能。因为长时间卧床不动,她身体并发大面积压疮。
“为了帮助王兰,我和妻子陈兰先后拿出6000多元钱,可这点钱对王兰的情况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我当时就考虑借用新闻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帮助、拯救王兰。”刘应华对记者说。
通过刘应华的呼吁,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法制日报》、《四川日报》、《成都商报》、《战旗报》等多家媒体对王兰的情况进行了报道。随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关心王兰的行列中,仅刘应华周围的战友捐款就达2万多元,还在春节前送去了丰富的年货和一台29英寸的大彩电。今年2月22日,《解放军画报》编辑部组织全军摄影记者回访银厂沟时,代表全军摄影记者为王兰家送上了一台全自动洗衣机。
“现在,四川省残联和省卫生厅已决定为我垫付全部医疗费用,这可解了我的后顾之忧。”王兰告诉记者,五一节前,被誉为“灾区白求恩”的以色列医学专家托帕兹博士,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专家共同为她会诊,还赠送了她一台创伤负压治疗仪,效果不错,加速了创面恢复过程。
“好好配合医生治疗,要相信自己会重新站起来的。”刘应华这样鼓励王兰。
“我还是很有信心的,我做梦都梦到自己站起来了,我相信自己能创造奇迹。”王兰一边屈伸上肢,一边笑着说,“我每天都这样努力地锻炼上肢,出院后还想当举重运动员呢。”在场的人都被她这句话逗乐了。
告别的时间到了。与王兰握别,走出病房后,刘应华深情地对记者说:“我的愿望,就是通过舆论的力量,继续呼唤全社会对王兰给予关注,有更多人献爱心。毕竟,王兰还有很长的路,还面临着很多生活困难,需要大家一起去帮助解决。”
(本报成都5月4日电)
: 刘应华仅仅是成空部队抗震救灾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抗震救灾期间,成空部队抢救生还者193人,转移受灾群众11205人,组织保障专机飞行111架次,保障空运飞行7127架次,运送人员14723名,物资3021吨;组织空投、机降447架次,投送物资1768吨;抢修疏通道路352公里,进村入户129294人次。
在灾后重建阶段(截至2009年4月底),该部援建和承建活动板房和永固建筑15个。在彭州、都江堰、什邡重灾区,援建了11个活动板房项目,投入经费537.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