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医卫界委员座谈会昨日举行
委员建议:疫情应建中长期规划 药物要像粮食长期储备
□晚报记者 冯兰蔺 报道
药物要像粮食那样成为长期储备,定期检查、翻新。
小心,疫情发展也有“潜规则”
会议召开前一周,甲型H1N1流感已入侵亚洲,上海也采取相应措施,严阵以待。对此,免疫学专家、全国政协委员熊思东提醒,人们对疾病的自然发展过程应有正确认识。疫情的发展会有几次波峰,大凡第一波疫情不严重,第二波则很严重;第一波严重的,第二波则相对较轻。这是因为遭遇严重疫情时,大部分人群获得了免疫力。熊思东建议,一旦疫苗研制成功,应尽快对特定人群接种。
规划,防治不能“一刀切”
应急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特大城市,上海更应注重建立一个应对大范围疫情的中长期规划。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原市政协委员张胜年说,H1N1病毒侵入人类生活并非首次。上世纪的1957年、1968年、1977年,全球大范围暴发3次流感,罪魁都是H1N1。世界卫生组织曾在两三年前预测到此次疫情,并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中长期规划。
他说,对上海来说,这需要各职能部门梳理各自应对大范围疫情的措施,联合办公。一旦疫情发生,能科学有序地作出反应。熊思东委员说,还要加强对以往突发事件的灾后评估。
委员们一致认为,在规划中,药物应像粮食一样成为一种长期储备。碰到突发疫情,临时生产会滞缓对疫情的控制,药物作为战略物资储备应是常态。
盲点,入境最好提供“邀请函”
委员们还列举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防控盲点。“如2004年美国发生的犬流感,最早就是从马身上感染的。上海养宠物的家庭不少,这里是否有盲点呢? ”熊思东说,一些特色水产,比如河豚、毛蚶也应引起注意。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市政协委员诸葛立荣认为,在入境检疫时,部分乘客可能填写虚假地址,建议政府可以学习国外入境检疫经验,除要求对方提供护照外,还需提供入境活动的相关邀请函。
会上,政协委员还建议一旦发生疫情,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消息,稳定大家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