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赴山西长治探访异地复课的千名映秀学子
写给带着“伤口”远赴他乡求学的灾区孩子们。
汶川地震,震毁了家园、震塌了学校。
地震后,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灾失学”,四川省51个重灾县中共有近2万名中小学生,含着眼泪与家人挥手告别,踏上列车远赴他乡异地复课(其中在山西、上海等25个省市复学复课8000余人,省内在自贡、泸州、凉山等16个市州异地复学复课的有11000余人)。
这些年幼的孩子,背井离乡,不但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面对异地气候、饮食文化的差异,走出校园,他们还要时刻注意自己身上“来自灾区”的标签。
这一年,他们过的好吗?早报记者深入了四川映秀灾区的几十户学生家庭,并前往了山西长治的长安慈善学校(原映秀的漩口中学),看望了在那里就读的1010名汶川灾区的学生们。
东方早报记者于松
发自四川映秀山西长治
长治的长安慈善学校里,正在这里复课的映秀漩口中学生捧着刚从食堂打来的地道川菜,准备开始午餐。早报记者 于松 图
“汶川县漩口中学”与“长治市长安慈善学校”两块校牌挂在一处。早报记者 于松 图
四川映秀到山西长治,客运距离1741公里(经郑州中转),全程耗时36小时。
2008年7月2日,15岁的冯馨,随同汶川漩口中学的另外1009名学生、119名学校工作人员,先后搭乘列车,踏上了这段异地复课之旅。
火车持续颠簸了两个黑夜,一个白天,历经36小时后,终于在4日上午11时抵达了山西长治北站。
走下列车的那一刻,冯馨“很累,很恼火”。
但身处陌生的环境,她没有了平时的小性子。
冯馨很平静,因为她知道,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她起码要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持续逗留半年。
在漩口中学1010名学生中,最小的只有11岁,最大的刚好18岁,绝大多数都与冯馨一样,地震前都没有离开过家乡。
失去了亲人,又远离家乡 “我的宝贝女儿能适应长治的生活吗?”
2008年7月2日上午10时,漩口中学的学生在教师与家长的带领下,结队来到了成都火车站。
人群中,冯馨低着头,跟在两个大人的后面:36岁的父亲冯国富与27岁的姨爹陈昌毅。陈昌毅拎着冯馨的行李箱,冯国富左手捏着香烟,右手拉着女儿的手。
火车站的进站口越来越近,三人的脚步变缓,开始变得沉默。
冯馨是漩口中学初三(1)班的学生。汶川地震中,位于映秀的漩口中学教学楼倒塌,该校36名学生与8名教师遇难。
冯馨是幸运的,她侥幸逃离了死神,但她的母亲却不幸遇难。在映秀,幸存下来的学生们,大都遭遇着与冯馨相似的痛苦。
2个月后,当这群学生还没有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时,又再次面对着远赴山西异地复课的抉择。
冯馨不想丢掉她的学业,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考取大学,能够以大学生的身份去东南沿海看大海。于是,冯馨没有抱怨,她带上了5件衣服,将两张母亲生前的照片夹在了书本里,忍着泪水,提着行李来到了山西长治。
冯馨身高1.53米,但面孔玲珑,一头搭肩的长发,正处于由小女孩向大姑娘过渡的蜕变阶段。
冯馨没有出过远门,更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父亲冯国富一直担心,“我的宝贝女儿能否适应长治的生活。”
“女儿正是长身体的年龄,这个时候,你说我能放心得下吗?”与人聊起女儿时,冯国富常表达着他这名父亲的忧虑。此刻,这名中年男子还尚未从失去妻子的痛苦中走出来。
知道父亲不容易,火车站分别的那一刻,冯馨没有哭。她说,其实,眼泪已在眼眶中打转,但她还是忍住了,因为“我哭了,父亲会更伤心与担心的”。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选择了“强忍泪水”。当冯馨转身走过进站口时,身后的哭声已经持续响起。
来到山西后,漩口中学又有了一个别名:“长安慈善学校”。
在山西长治,冯馨等师生得到了慈善家韩长安与山西潞宝集团的资助,食宿全免。
2008年7月16日,“漩口中学2008-2009年度开学典礼”在山西长治郊外的长安慈善学校举行。漩口中学119名教职工与1010名学员就此开始了他们的异地办学。
但犹如不能迅速适应一所学校悬挂“汶川县漩口中学”与“长治市长安慈善学校”两块校牌一样,冯馨等1010名学生,很快就意识到,他们所要面对的,远非金钱所能解决的……
吃不惯面条,宁愿饿肚子 “感觉我天天都在吃面条。实在是吃不动了。”
一切看起来“万事俱备”,但又似乎总是“缺点什么”。
吃了3天的食堂,首批抵达长治的学生们就感慨:“这里是山西,不是汶川。”冯馨记得,9顿饭,吃了4顿面条、2顿馒头。而在映秀,她平均半个月才吃一顿面条。
“第一顿吃面条,味道挺别样的,我还多吃了一些。”冯馨回忆,那时她还觉得挺新奇。但三日后,她的新奇感早已不再,有的只是难受,“感觉我天天都在吃面条。”
“实在是吃不动了。”冯馨说,多日之后,她与同学们见到面条就没有了食欲,甚至“有时会饿一顿肚子”。
来山西前,一些家长为孩子们配备了“随时沟通感情”的手机。很快,“食堂经常做面食”的消息传回了汶川。
“孩子们反映老是吃面条!”冯国富说,在电话中,他嘱咐女儿“平时多买点零食吃吧”,并告知“钱没了,爸爸会给你寄”。
放下电话,冯国富点燃了一支香烟,第二天,他就跑到银行,给女儿的银行卡上汇去了1000元钱。而此前,冯国富并不赞成女儿在学校吃零食。
“不是我们的孩子挑食,四川人平时不吃面食,孩子是从小吃米饭与炒菜长大的,确实不习惯。”冯国富说。家长们坐不住了,他们分别致电学校,说明了汶川与长治饮食差异性,希望学校食堂能将主食改为米饭与炒菜。
不久,长安慈善学校食堂的主食由面条、馒头变成了米饭、炒菜。
对于这段历史,长安慈善学校的“总管家”杨秀远将其归结到了两地的饮食差异。“开始没考虑周全,食堂的面食确实多了些,但后来充分考虑到四川人喜欢吃米饭、炒菜的饮食习惯,我们就改进了。”杨秀远说。
杨秀远没有想到,面条与米饭的差异,才刚刚拉起了两地因差异性而产生不适的序幕。
烹饪地道辣味菜,
食堂探索了一个月 “菜里面能不能多加点辣子?”
米饭、炒菜代替了面条。但还没等远在汶川的家长们“长出一口气”,他们远在山西的孩子就再次遇到了“南北的差异性”。
“食堂的炒菜大都不放辣子,很清淡。”冯馨说,“白味”的炒菜,叫他们更加想念家里的“辣子”。
“菜里面能不能多加点辣子?”杨和群等家长再次向校方反映。为此,校长张禹华与“总管家”杨秀远也聊起了此事。
“后来我们就决定在炒菜里面多放些辣椒。”杨秀远说,学校还为食堂厨师队伍中加入了一名川厨,并设立了规则:一切听川厨的。
杨秀远说,本以为“川厨领导制”会很顺利的解决炒菜的“辣子”问题,但没想到,1名川厨与12名晋厨磨合了近1个月,才烹制出大家认为可口的饭菜。
“同样的炒菜,学生们喊"还不够辣",而学校里的长治工作人员都已被辣出了眼泪!”杨秀远说,磨合期间,食堂烹制出来的饭菜不受任何人的欢迎,“食堂的饭菜剩余率很高”。
“后来,师傅们终于掌握了放辣子的"火候",这个问题才彻底解决。”如今,谈起此事,杨秀远依旧会点燃一支香烟,感叹“这事办起来不容易”。
6个纬度的差别,孩子们一直在感冒
“很冷,比映秀冷多了!”
山西长治跟汶川映秀相差6个纬度,冬天气温相差近10度。
“我们这边又下雪了!”2009年3月2日,冯馨与同学宋庆珊给早报记者发来了几条短信,说寒假返校的第一天,长治夜空中飘起了雪花,而那时,映秀的天空中刚下过了一场温暖的小雨。
“很冷,比映秀冷多了!”宋庆珊说,2008年的冬天,长治就曾下了一场大雪。“周日放假,我们都买了厚的棉衣。但还是有的同学被冻了!至少几十人。”宋庆珊说。
“儿子的手就被冻坏了。”43岁的映秀人郑晓琼说,2008年12月18日,她前往成都火车站接儿子苟智东时,发现儿子的双手刻意放在了身后,后来她才发现,原来儿子的双手起了冻疮。
“我女儿手也被冻坏了。”映秀黄家院村的村民吴兴涛说,他15岁的女儿吴雪回来时,“10个手指都冻裂了”。
冬天的长治是寒冷的,春、秋的长治是多变的。
“长治的天气特神秘。”冯馨曾在QQ上描述了长治春、秋的多变,“早上,我们冷得套上了毛衣,中午就会热得穿上T恤,晚上又开始冷了,还得跑回宿舍重新套上毛衣。”
“且经常你会猜不着今天天气好坏,天气好时可以同时看见月亮和太阳,晚上天空时常有流星。”冯馨说。
室外温差剧烈的冬天,早晚温差大的春、秋。“感冒的人很多。”漩口中学的师生们说。而马定金就更郁闷:“我那两个女儿,回来时感冒,现在又在感冒,去了大半年,一直都在感冒。”
知道用醋中和碱性水了 “化学老师在课堂上说,长治的水碱性重,吃多了对牙齿不好。”
“适应是一方面,学生的自理能力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漩口中学校长张禹华说道。
“初一的学生大都在11岁左右。”张禹华说,这些孩子大都没有自理意识,“我们的老师一方面教学,一方面要及时提醒他们,该去澡堂洗澡了,今天该洗头了。”
“刚过来时,化学老师在课堂上说,长治的水碱性重,吃多了对牙齿不好。”冯馨与宋庆珊说,他们的化学老师指点她们:多吃醋,洗头发或洗衣时,向水里放点醋。
“老师说的很有道理的,上次洗毛衣没有放醋,洗出来的毛衣穿起来感觉硬了许多。”宋庆珊回忆着。
“下半年好多了,老师不用提醒,我们的学生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洗头、洗澡了。”2009年4月27日,谈到此事,张禹华笑了。
但1010名学生一路走过来不容易。他们曾因饮食差异性,招来了少数长治当地人的误解。
2008年8月左右,长治一名青年男子在网络上发帖,对漩口中学师生要求面条更换为米饭、炒菜的举动表示“不能理解”,质疑并谩骂“他们是来山西骗吃骗喝的”。
漩口中学的许多师生说,很多学生认为受到了侮辱,甚至一些心理素质脆弱的学生哭着回复“我们不是来骗吃骗喝的”。
半个月后,长治公安部门将发帖青年抓捕,并要求其当着漩口中学全体师生的面,当众道了歉。
风波过后,1010名学生突然发现,他们的一举一动或将招来各种议论。
每逢周日假期,很多学生们会乘坐潞宝集团提供的专运班车,前往市内逛街,放松或购物。但就在他们为买到漂亮的衣服或服饰高兴时,背后却经常传来低沉的议论声:“灾区的学生,还是蛮有钱的嘛!”
“听到有人背后说这话,心里总是不舒服。”宋庆珊等十几名学生说,她们外出购物时,大都刻意隐瞒“灾区学生”的身份,或干脆打电话叫家人将所缺的物品邮寄过来。
“会想念长治的馒头” “孩子长高了4厘米,也更懂事了!”16岁的宋庆珊,2008年前往长治时,她趴在父亲的怀里哭了半小时。然后,2009年3月1日,17岁的宋庆珊再次踏上开往长治的列车时,她却拒绝了眼泪,选择了坚强。
但冯馨却正好相反,15岁的冯馨没有哭泣,但16岁的冯馨在寒假返乡时,却情绪失控,不顾旁人放声哭泣了起来。
“孩子长高了4厘米,也更懂事了!”谈起在长治读书的娃儿,映秀40岁的刘晓英就提起了精神,“女儿开始主动收拾屋子、帮我做饭了,儿子也不顶嘴了。”她是更多映秀父母的代表,谈起孩子半年的变化,家长们大都喜形于色。
早报记者浏览了漩口中学一些学生的QQ,这群90后的个人日记里,少有青春期萌动的“爱情宣言”,更多的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人生的思考。
张禹华说,虽然没有正式文件,但现在普遍有种说法,2009-2010学年,漩口中学将搬回汶川复课。
漩口中学异地复课或将只维持一年。但“山西印象”却已经印在了学生的记忆里。
在饮食文化上,长治的馒头,却意外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并偶尔出现在了学生的餐桌上。
“将带有辣子的炒菜,抹在馒头上,一口咬下去,很香很爽。”初二(2)班的苟智东等男生们,这样向家人描述着长治的馒头。
“虽然有些地方还不适应,还是很会怀念这里,他们(潞宝集团及长治人)在我们困难时,给了我们关怀。”宋庆珊说。而走在长安慈善学校内,校园版报上,大都写满了学生们对于“恩人”的感激之言。
离开山西回到汶川读书后,你们会怀念山西吗?“当然会!”接受采访的38名学生说出同样的答案。
“我会怀念学校附近的那个水库,站在那里有大海的感觉”;
“我会想念与潞宝集团的叔叔阿姨们在一起的联欢会”;
“我会想念山西的馒头”
……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