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对百姓是灾难,对干部是磨练”
——甘肃地震重灾区文县县长张宏访谈 新华网兰州5月8日电 (记者谭飞 宋常青 连振祥)“以前我一天抽一包烟,从震后到现在,一天得抽三包。”
“有时候困得靠着个什么东西就能睡着,有时候愁得几宿睡不着。
”张宏口气平静地向记者描述地震一年来的生活变化。
紧邻四川省青川县的文县,是“5·12”地震中甘肃省受灾最重的县,作为县长,可以看出来,他仍在极力压制内心的疲倦,甚至希望通过一次谈话,可以稍微缓解一下背负的巨大压力。
抗震救灾、应急救援、灾后重建,一环紧扣一环。“内心最安慰的是,打通交通生命线,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妥善安置灾民过冬,这些阶段性重担我们都扛住了,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张宏说。
由于地处偏远,高山阻隔,道路艰险,文县县城在去年地震发生后的30多个小时里,一度成了“孤岛”: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可怕的记忆。
但是,时间仿佛已容不得张宏去过多地回忆。
眼下,灾后重建正是攻坚时刻。
全县34999户农村重建户中,94%已动工,有24099户已竣工;城镇14962户需要重建,方案还在讨论;今年初,灾后重建已从重点建设住房转向全面实施灾后恢复重建的“一揽子”规划;干部们也由去年的包村调整为包户。
从城镇到山村,从学校、医院到工厂,从国道、省道到乡村道路,到处都在施工,灾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
这一切对于张宏来说,意味着工作量的无限放大:资金、项目、进度,每个环节都绕不过去;评估、汇报、检查,每个细节都要认真处理。“事在推着人走,身不由己”。
灾后全面恢复重建一开始,总需求就像突然张开大口的狮子,对于像文县这样的高山区重灾县来说,交通、当地生产能力等条件“先天性不足”,这让总供给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
缺钱、缺人、缺砖瓦、缺施工队伍,张宏一方面不得不对计划“一压再压”,以保重点、保民生、保稳定;一方面去找钱、找人,建新的砖瓦厂、发动各种关系联系施工队伍。
重建时间表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一切都进行得很快,时间要求都很紧。“我高兴,许多以前不敢想、不能办的事情现在都在干。”张宏说,“我也很担心,有些事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对干部来说,是一场能力大考。”
从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反应、紧急处置、随机应变,到救灾、安置和重建中的解决问题、工作效能、综合统筹、协调平衡,灾区就是战场,救灾如同打仗,“干部们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也经受住了考验。”张宏说,“这是干部们的角色要求、党性要求和人性的基本道德要求。”
巨大的灾后重建任务带来了繁重的工作压力,灾区的干部们现在是“24小时工作制”、“无节假日工作制”和“365天工作制”,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一年,而且目前来看,至少还将持续到年底。
“很多干部跟我说,我们在挑战自己的极限。”张宏说,“我听了以后感同身受,既心酸又无奈。”
“5·12”地震发生后,陇南市委组织了上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吃住在村里,数月一轮替。同时,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援建者也来到灾区。
“干部们也在比较,和四川灾区的干部比,觉得我们很多人没有失去亲人之痛;和外来援建的干部比,至少我们很多人没有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孤独。”张宏说,“这样大家内心还有一些安慰,压力有一丝减轻。”
张宏抬起眼看了看记者,继续埋着头说:“但是,一年下来,灾区的干部已经成了一支疲惫而坚强的队伍。”
“我最后想说,干部也是宝贵的重建资源。这一场大地震,对百姓是灾难,对干部是磨练。”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