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之后,在满镇废墟中,映秀小学的唯一标志就是操场中飘扬着的那面五星红旗。地震过去快一年了,在映秀小学临时校园的操场中央,五星红旗依然高高飘扬,校园里,充满了165个孩子的欢声笑语。新校园在5月份就要正式开工建设,学生很快就能搬进新教室上课了。周维海摄
一杆凉伞,一个电脑桌大小的玻璃柜,一张凳子,这就是老马的“小卖铺”,里面摆着“小熊猫”“娇子”“红塔山”等牌子的香烟。
他跷着二郎腿坐在凳子上漫不经心地看着来往的陌生人,旁边支着一个灯箱招牌,上面印着“自救饭店”的招牌和菜谱。
饭店也是他家的,从两排板房中间穿进去就是。一口锅,几张桌子,就可以开张了。他过去是开拖拉机的,但已经残废的拖拉机上个月才从废墟里刨出来。去年10月份他学着邻居开了个饭馆,“开馆子没得经验”,老婆掌勺,他来跑堂。
这里,就是映秀。
地震中幸存的神箭大道把原本两江交割、四面环山的镇子又隔成两个空间。马路的北面,除了漩口中学遗址和医院、政府机关、银行等蓝顶白墙的办公板房,其余的废墟都被推平;南面则是老马家所在的居民区,也是蓝顶白墙的板房,这里几乎聚集着现在镇子里的所有常住人口。
一间板房的山墙上挂着黑板,粉笔写的“领取伤亡补助的通知”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了。“板房出租”的小广告和“自救饭店”“家庭旅店”的招牌随处可见。映秀小学镶嵌在居民区里,大门上的中国结、红灯笼和院子中央鲜艳的红旗十分醒目。
虽然这个镇子里的很多东西看上去都是临时的,但地震前的那种悠闲生活开始又回到他们身边了。
除了政府里的办事人员和工地上的工人,这里已经很少感觉到地震后那种悲壮和争分夺秒的紧张。板房区里的当地人三三两两在路边招揽着生意,不时也家长里短地絮叨一会儿。
台球桌、游戏室,需要的娱乐几乎都可以在板房里找到。街边的小摊上,所有时兴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盗版光盘也都有卖。穿着短裙丝袜、喷着香水的当地姑娘穿行在板房间。
镇子口的三角地上,拥挤着从成都、都江堰方向驶来的旅游大巴。政府专门培训的10名当地导游,腰间挂着扩音器,领着游客从漩口中学遗址游起,走完神箭大道,拾阶上到渔子溪村的遇难者公墓,公墓边卖纪念光盘的和卖纸钱的摊子摆在一起。
当然,现在的这一切只能算作一种演练。
未来,未来的映秀将成为汶川地震遗址旅游及纪念中心;休闲旅游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基地。而且,那些已经被推平的废墟上将长出一个“防震减灾建筑技术博物馆”来。
似乎可以想见未来这座贯通卧龙、九寨沟等风景区的小镇之繁忙,包括导游,包括老马这样的生意人。况且,它本身也成了一个景区。
毕竟通往这里太方便了。我们早晨7点多驱车从成都出发,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这里,一年前我们走过的沿着紫坪埔水库坝底开出的崎岖的生命线,已变成了江畔,新修的柏油路从数百米以上的山腰穿过。
据说,将来还要快。都汶高速通车后,从都江堰到这里也只要20分钟。
对于未来,老马是乐观的。他刚花了1000多块钱把拖拉机修好,“工地上肯定找得到活干”。
午饭时分,他的饭馆生意还算不错,几张桌子都客满了。老马的老婆忙不过来,我们的摄影记者只好亲自下厨,烧了一盘黄瓜鸡蛋、一盘豆腐和一盆菜汤。饭钱是38元。但是,“菜还是有些贵,一天顶多赚个100来块。”老马絮叨着。
老马的老婆不住地说“谢谢”,“谢谢你们的照应”,这让他们心里很温暖。
其实,在映秀,最令人温暖的事情,是偶尔看到板房对面的医院里进进出出挺着大肚子的妇女。因为她们,真正孕育着这个震中小镇的未来。(张显峰韩义雷)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