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汶川5月8日电(记者 詹奕嘉)5月7日,在汶川县阿坝师专美术系钟楼下,汶川钟楼地震遗址广场正式开放,成为人们纪念逝者的标志性场所。遗址广场的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遗址广场不仅要让人们记忆地震惨痛的一面,更要引导人们看到美好的希望和未来。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县阿坝师专美术系钟楼的大钟停止了摆动,定格在14:28。2009年3月初,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前往原阿坝师专校园实地勘查后,连夜赶回学校勾绘纪念园设计草图。不到一个月时间,何镜堂及其团队完成纪念园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图。“这是我们近年来完成得最快的设计”,团队成员吴中平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广场的四面均是用钢筋网住的碎石砌成的石墙。何镜堂解释说,碎石象征着地震所导致的山河破碎,钢筋网象征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意志力,碎石通过钢筋网耸立在地上,象征着汶川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重建家园,重建希望。
而碎石墙所围住的“希望广场”,则是岷江边上、钟楼旁边一个逐级升起的纪念广场,地面上铺满了平板石,台阶种有当地的常绿植物栀子花。广场朝向江边形成眺望平台,可以远望对岸的地震遗址和远处威州镇的城市中心。何镜堂说,这寓意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逐渐走出灾难的阴影,重建家园,走向未来。
何镜堂团队将遗址广场的主题定位在“记忆与希望”。“地震给了我们很大的沧桑和悲痛,但不能永远沉迷在悲哀之中。设计这个遗址广场就是想引导人们思考更美好的前景,营造一个阳光灿烂的环境里,让人们回归正常的社会和生活”,何镜堂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责任编辑:徐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