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灾群众住上星级安置房
四川新闻网绵阳5月8日讯 (记者代朗刘侠)“地震无情人有情,灾后重建下决心……”这是年届七旬的张大爷自编自唱的歌曲,说的就是他自己地震以来的亲身经历和感受。5月8日,地震周年网络媒体灾区行采访团来到绵阳涪城区龙门镇中脊村的永久性住房安置点。作为这里第一位入驻的住户,张大爷在欣然接受记者们采访的过程中,唱起了自己编写的歌谣。
龙门镇中脊村地处绵阳城市北郊,全村共四个村民小组247户。
在汶川地震中,全村房屋受到严重损坏,全村需要重建的农房就近百户。“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房屋自己建,通过讨论大家对农房重建达成共识,都愿意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当地负责人介绍说,现在的小楼都是由村上统一规划,请设计公司统一设计,再聘请一家建筑公司,采用包人工的方式包给建筑公司修建起来的。材料则由村安置点建设工作组人员认定价格,再由公司采购,建成后再计算建设成本,老百姓按成本价交款。
“现在的房子简直比地震前的房子好太多了,环境好是看得到的,而且面积也是过去的两倍多。”春节前就已经搬进新居的陈大姐笑着告诉记者,她家的青瓦房在地震中损毁了,震前一家人住着百来个平米,但现在的面积差不多有两百四十个平方米。“我们春节前就入驻了,大家在一起过节好热闹哦。现在住得宽敞了,环境也好多了,真的有种因祸得福的感觉。如果把住不完的楼层租一层出去,租金都够全家人的日常开销了。”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中脊村永久性住房安置点目前正在紧张地修建二期工程,一期13栋农房现在已经入驻。这里三人以下的家庭是按照85平米的建筑面积修建,四口以上则是110平方米,由于全部都是修的两层半,农户们居住的面积一下比以前大了很多。当地干部介绍说,今后村上将对全村农户住房都实行集中安置,在农户提高居住面积的同时,集中安置方式反而将会节约出土地246亩。
涪城区结合灾后农房重建和产业发展,将在龙门、金峰、玉皇、关帝等镇建立这样的安置点633个。截至目前,该区灾后永久性农房建设已完成规划选址11820户,占重建户数的百分之百,且已经动工修建,已竣工的达到10467户。
(责任编辑:陈天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