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的甘南草原,格桑花儿开得分外娇娆美丽。
“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前夕,记者来到甘南草原,探访这里的受灾藏族群众恢复生产生活情况。
毗邻震中汶川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八木呆乡林家山村,是记者此行第一站,这里也是去年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见到身穿军装的记者,林家山村支书兰花草激动地说:“感谢亲人解放军,让我们喝上了纯净的水!”说罢,他领着记者来到一个刻有“幸福泉”字样的山泉旁,动情地讲述起一段感人的故事。
原来,林家山村以往祖祖辈辈都靠修水窖蓄水吃。可去年那场地震导致山崩地裂,水窖滴水无存,全村1000多口人面临严重的缺水煎熬!
正在附近驻训的某集团军副军长王聪民,奉命带领部队赶到这个山村。王聪民通过向各级组织反映情况,协调了30万元专款解决山村群众的饮水问题。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全长10公里的林家山饮水工程竣工,家家户户都喝上了清澈的山泉。乡亲们为了表达对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感激之情,专门立了一块碑,上面刻着“幸福泉”三个字。
离开林家山村,记者来到八棱乡下半山村,阴坡小学出现在眼前。这个小学只有23名学生和一个名叫嘉瓦札华的老师。嘉瓦札华老师深情地对记者说,是解放军帮助建起了这个学校。
随行的某高炮旅政委杨忠对记者讲,他们在灾后重建时发现,这个村很多孩子到了适龄年龄却不上学。一问才知道这里方圆七八里没有小学,小孩子走不动山路,有的十一二岁了,才到很远的小学读一年级。
“教育是百年大计啊,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更要靠教育!”杨忠感慨地对记者说,本着这个考虑,高炮旅帮助村里修建了一座小学,还有一间“网吧”。嘉瓦札华老师说,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师生还能上网,这简直就是一个梦啊!
为什么要建“网吧”?杨忠政委对记者说,他们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灾后不仅需要重建房子,还要给孩子们进行心理疗伤,网络无疑是一个与外界沟通的绝佳渠道;二是让山区群众的后代从小就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高炮旅先后拿出专项资金,给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南木楼小学、勒秀乡中心小学、加茂贡小学、佐盖曼玛乡中心小学,各援建了一个配有21台电脑的“网吧”,联通了国家教育网和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让山里娃也能有“大视野”。
跟着军地领导,记者随后来到了夏河县农牧村中心敬老院,一个堪称“草原山庄”的地方。
在敬老院里,住着20位藏族孤寡老人,一人一个单间,沙发、座椅、电视、茶几、衣柜、席梦思床一应俱全,都是官兵一样样精心配置的。
虽然藏历新年过去几个月了,但记者仍然能够看到,每位老人的房门上还贴着醒目的大红对联:心连心齐唱团结和谐歌,手拉手共谱科学发展曲。
83岁的藏族老人华尔藏拉着记者的手笑着说,她住进来好长一段时间了,真没想到自己老了还能住上像天堂一样的房子,多亏共产党和解放军!
“为什么想起建敬老院呢?”记者问。
“我们在帮助藏族群众灾后重建中,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当地鳏寡孤独老人比较多。于是,我们找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有关领导,商议军民联建草原农牧区敬老院。”杨忠告诉记者,经过协商,房子由地方建,设施由部队配,目前已经建起2个草原农牧区敬老院,40位鳏寡孤独老人得到了妥善安置。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高炮旅官兵对待这些老人就像亲人一样。老人需要帮助,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官兵们都是积极配合,为他们送去吃的、用的、穿的,有的还送去了电视机、书籍和音像制品,搞共建,拉家常,增进感情。
据悉,中国最美的旅游胜地排行榜已经出炉,“甘南草原”榜上有名。我们相信,这里的藏族群众的幸福生活,会同甘南草原上的格桑花儿一样,越来越美!
: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正在野外驻训的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副军长王聪民,带领313名官兵,昼夜兼程400多公里,火速赶到地震灾区甘南藏族自治区舟曲县,参加了南玉乡、姜盘乡等地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转移群众1924人,救治群众163人,拆除危房2458间,搭建帐篷339所,开设“帐篷小学”11所。之后,又协调各方,为当地援建了饮水工程、“校园互联网吧”、敬老院等,受到当地藏族群众的广泛赞誉。某炮兵旅三营被通报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一名战士被总政表彰为“优秀共青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