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5月10日电 题:汶川县三江乡的重生——“汶川地震”灾区首个完成恢复重建重灾乡素描
侯大伟、欧阳开宇
5月9日8时许,就在汶川县驻三江乡重建工作组副组长李代君在三江乡小学宣布“三江乡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的时候,3公里外的三江乡河坝村村民费术明正和老婆、孩子一起忙着搬新家。
那是一栋刚刚建成的两层藏式小楼,白泥外墙、青石做坎,房前屋后青草依依,楼上楼下瓷砖铺面。
对于援建三江乡的广东省惠州市来说,费术明的搬家极具象征意义,意味着其援建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惠州援建工作组组长范中杰介绍说,我们援建的社会事业、产业恢复、农房重建、基础设施等4大类23项重建工作已经全面完成,总投资达2.2亿元。剩下工作只是如何进一步做好三江乡的通村公路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问题。
对于重灾区汶川县三江乡来说,费术明的搬家就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三江乡场镇功能、社会事业、居住状况等达到甚至超过震前水平,成为“汶川地震”灾区第一个“基本完成恢复重建”的重灾乡镇。
对于费术明这个朴实的藏族汉子来说,搬入新家就是一次重生,是家的重生,是希望的重生。他对记者说,尽快搬入新家,不仅可以结束灾后长期在临时安置房里的“临时”生活,还可以利用新居空闲的房屋办起家庭旅馆、搞起藏家旅游。“以后的生活会很不错!”
费术明的新家坐落于一个叫做“藏家风情园”的农家乐聚集区内。这也是惠州已经完成的23个援建项目之一,该园共容纳了30余名当地村民。根据惠州市援建设计和当地发展,这里将是三江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和游客接待站,更是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长效保证。
地震之前,三江乡就是汶川县的旅游重镇,每年数万游客到这里感受“三江汇流、激流勇进”的大自然气魄。但一场8级特大地震,将这个距离震中映秀仅隔一座大山的乡镇几乎夷为平地。
“没有一间完好无损的房子,没有一条完好无损的道路,没有一个完好无损的景区。”三江乡乡长董建波连用三个“没有”来描述地震发生之初,三江乡遭受地震打击后的景况。据了解,当时全乡有20余人不幸遇难,600多套住房被震毁、500多套住房被震损,道路全被震裂,景区全被破坏。但仅仅不满一年后的今天,三江乡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费术明所在的河坝村是三江乡与外界连接的门户。5月9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在河坝村的村口竖起一个独特的大门,左边是具有藏羌风情的四角石碉,右边是两架木质水车,架在它们顶上的是两根碗口粗的古松树干,上面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水乡藏寨”四个大字。这也是三江乡未来旅游发展的基本定位。
穿过大门,原来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已经被干净平整的柏油路取代了,江边被震损的房屋也被一条沿江狭长的绿化带取代了。傍山一侧的房屋都按照藏式民居的建筑风格进行改建、扩建或重建,从入口处到三江乡场镇,沿途都布满设计考究的路灯。走在这里,仿佛置身于一个经过多年开发经营的景区,而不是刚刚完成灾后重建的小小村寨。
在村民李天顺家的厨房里,我们看到了从几千米外的标准化自来水厂里迁入的自来水管。同今天城市里每一个市民一样,李天顺只要拧一拧开关,随时都能从水管中放出经过严格净化、消毒的生活用水。河坝村“靠山泉取水”的用水习惯从此被城市化自来水供应模式取代了。
河坝村几公里外就是三江乡的场镇,由青石板铺成的步行街从中间穿过,修葺一新的小学、医院、商业配套等各种公共设施散布于道路两边。一条宽阔的四车道环绕着场镇中心区,清晰明了的交通标识,将根本改变这里地震之前随处停车、横冲直撞的混乱交通状况。
住在步行街上的73岁杨秀华感慨地说:“以前常听老人们说松潘大地震时,到处是饿死人、冻死人的惨状,刚刚经历汶川地震后,我常常感到害怕,但没想到一年不到的时间,我们就建得比以前还好。”杨秀华的房子在地震中严重损毁,半年前,在国家补助下,自己又出了一些钱,不仅将房子进行维修加固,还修建了一间商铺。如今杨大娘将商铺租出去,虽然租金不高,但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杨秀华家对面就是三江乡小学。地震之初被完全震毁的校舍早已不见了踪影,如今矗立在校舍原址上的是一栋现代化的新校舍,不仅宽敞明亮、结实漂亮,而且教学设施配备齐全。用五年级学生宋佳曼的话来形容:“以前上音乐课,是跟着老师干唱歌;现在上音乐课,不仅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每个学生都有一架电子琴,还有钢琴伴奏。”
董建波对记者感慨,在惠州市的大力援助下,三江乡的重建已经不仅仅是恢复,更是提升。他说,如果没有对口支援这么好的灾后重建政策,再过20年,三江乡也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