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铭记汶川地震 > 汶川地震一周年 > 汶川地震一周年最新消息

中国经济周刊:重返震区

  5·12

  中国第一个“防灾减灾日”

  《中国经济周刊》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的这一美好愿景莫非将成为越来越难以实现的命题?

  地震、海啸、龙卷风、台风、洪涝、沙尘暴、雪崩、泥石流形形色色的自然灾害,作为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不得不面对和应战的头号天敌,近几十年来,更是发生频繁、危害严重,不仅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还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2008年,缅甸遭遇热带风暴袭击、中国发生汶川大地震、美国和印度遭遇洪水、非洲之角面临旱灾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内再度频繁发生。联合国发布报告称,今后几十年中,全球一些地区将面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干旱、洪水、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其中东南非、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风险最高。而最贫穷国家和缺乏抗灾经验的国家将成为自然灾害最大的受害者。

  中国是世界上受巨灾影响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且巨灾发生频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程度呈不断上升态势。2008年中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547.5亿元,比上年增加473.3%,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滑坡泥石流,是中国最常发生的5种自然灾害,它们所造成的损失占了损失总量的80%—90%。1949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受灾人口年均超过2亿。

  早在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就作出决定,将20世纪的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灾十年;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定为国际减灾日。确立国际减灾十年和国际减灾日,目的就是唤起人们对防灾减灾的重视,敦促各国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国家计划。

  2009年3月2日,中国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之所以选择5月12日,是为了纪念震惊全人类的5·12汶川大地震,纪念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8万多同胞。

  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探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地球健康与世界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防灾、减灾、抗灾的共同目标。

  防灾

  灾难电影启示录

  文/ 李萌

  风和日丽的午后,喧嚣的都市,平静的生活,一个寻常的日子。但异象相继出现,人们在未加注意、稍感奇怪、不以为然中突然遭遇灭顶之灾

  这是现实的灾难,但它早已在银幕上预演。1997年出品的好莱坞大片《地火危城》就展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节。可以这么说,所有获得成功的灾难影片,都是对人类曾经遭遇过的灾难的回忆,也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灾难的预告,也因此才让人们感同身受。同时,灾难影片中对于巨灾的事前预警与灾中逃生、灾后救援的情节叙述,也可折射出不同国家和地区防灾抗灾的经验、体系建设与国民教育方式。

  “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明天就会发生。”

  ——《日本沉没》片首语,2006年,日本。

  大多数中国人对《日本沉没》(或译为《日本即将沉没》)都不陌生,这部在1973年、2006年两次拍摄的灾难影片,通过对极端灾难——地震的科学幻想,描述了日本政府和国民预知了绝世之灾即将到来后的态度和行动。尽管结局是灾难性的,但在地震预警这一世界性难题方面,本片所展现出的日本人的危机意识、预测技术和预警机制、制度,还是令他人感到嫉妒。

  在2008年6月14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但只造成7人死亡,200人受伤,这得益于日本气象厅在震前十几秒及时发布了地震预警——从2007年10月开始,日本启动了紧急地震速报制度,即日本气象厅有权通过地震仪器监测地震的初期微动确认地震,并通过电视等渠道直接向大众预报4级以上的地震发生。

  “紧急事件管理局是洛杉矶市的常设机构,遇到天灾人祸,局长有权调动全市的资源”

  ——《地火危城》片首语,1997年,美国。

  在《地火危城》的片头即打出上述字幕,不得不让人感慨即使是在商业影片中,美国对国民的防灾减灾教育也并不流于形式,而是直接告知大众遇到灾难该求助于谁、听从于谁。

  与中国一样,美国也是个灾难频发的国家,并在长期的防灾减灾救助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紧急事件管理机制,拥有独立的常设专门机构。“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成立了一个全新的政府部门——国土安全部,原紧急事件管理局被并入该部,成为部直属局,更名为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FEMA由国家消防管理局、联邦洪水保险管理局、民防管理局、联邦灾害救济管理局和联邦防备局等机构合并而成,主要负责联邦政府对大型灾害的预防、监测、响应、救援和恢复工作。FEMA在全国常设10个区域办公室和2个地区办公室,每个区域办公室针对几个州,直接帮助各州开展救灾和减灾工作。FEMA组织建立和管理28支城市搜索与救援队,建立了一个统合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等单位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一遇重大灾害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在第一时间进行支援工作,将灾情损失降到最低。

  除了国家机制,美国、日本等国家还非常注意“平灾结合”,建立比较完备的城市防灾体系,如日本从城市规划时即注意防灾设施的建设,其公园绿地从规划之初即考虑防灾因素,实施“主动防灾”。美国也正在推进能够独立进行灾害应急管理的“防灾型社区”建设,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在辖区内建立相关减灾工作,在灾害前做好各项防灾的步骤、措施,以降低社区受灾的可能性。为了更有效推广“防灾型社区”,美国还制订并积极推行“影响方案”计划,包括选定多个易受灾的社区进行灾前减灾工作,如加强房屋结构、建立逃生通道等。

  此外,在一些发达国家,在防灾保险、民间机构建设方面也已日趋成熟,形成了全方位的灾难救助体系。

  “我们能做什么?”“救人,尽你所能。”

  ——《后天》对白,2004年,美国。

  上面的对白很容易勾起我们对去年汶川大地震的回忆。如何在灾难中营救同胞,受灾群众如何逃生避险?几乎在好莱坞拍摄的每一部灾难大片中,这两个方面都是主轴。可以说,电影对于美国国民的教育作用,在灾难影片中显得尤为明显。除了电影和通过媒体进行反复的官方避险知识传播,美国和日本还经常性地开展群众防灾演习,实地演练防灾减灾工作。

  每年的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这是按1961年颁布的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规定的,它是为了纪念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所特别设立的,几十年来日本利用9月1日开展全国的防灾教育活动,从未中断过。去年的9月1日,日本全国各地开展了共有约107万人参加的防灾演习,模拟在日本近海等区域发生地震的情况,并进行了应急救援训练。

  2008年11月13日,美国地质活动最频繁的州之一——加利福尼亚州了举行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震演习。至少有500万居民参加。参加演习的人学习自救、确保生命安全、寻找食物等基本知识,政府和有关部门也演练如何搜寻、救援伤者、恢复通讯设施等。

  减灾

  “巨灾保险”的国际样本

  文/刘永刚

  人们常说抗震救灾,实际上,“抗”灾很难,人类再怎么努力都无法阻止地震、飓风、海啸和喷发的火山,目前的科技水平也无法预知每次灾难发生的准确时间。人类无法避免自然灾害,但可以防灾和减灾。

  减灾没有奇迹,只有实际。很多国家实施已久的巨灾保险经验证明,保险已成为防灾减灾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

  新西兰:

  强制征收地震巨灾保险

  新西兰政府于1945年成立了地震及战争损坏委员会,后来又将其他自然灾害包括在内,并取消战争破坏险。目前,地震巨灾险提供的保险范围包括地震、山体塌方、火山爆发、海啸和地热活动,其宗旨是帮助新西兰民众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尽快重返和重建自己的家园。

  新西兰对地震风险的应对体系由3部分组成,包括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分属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一旦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房屋最高责任限额为10万新西兰元,房内财产最高责任限额为2万新元;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而保险协会则负责启动应急计划。

  新西兰地震委员会由国家财政部全资组建,在抵御巨灾风险时发挥关键作用。该委员会于1994年1月1日重组时,政府无偿拨付了15亿新元。目前,地震委员会已经积累了近50亿新元的巨灾风险基金。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强制征收的保险费以及基金在市场投资中获得的收益。居民向保险公司购买房屋或房内财产保险时,会被强制征收地震巨灾保险和火灾险保费。地震巨灾险保费为每户每年60新元左右,由保险公司代为征收后再交给地震委员会。此外,每户居民每年还须交纳约80新元的火灾险保费。

  除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外,地震委员会还利用国际再保险市场进行分保,从而分散风险。当巨灾损失金额超过地震委员会支付能力时,政府将发挥托底作用,由政府负担剩余理赔支付,而地震委员会每年会支付给政府一定的保证金。

  日本:

  实行二级再保险模式

  日本是一个频频遭受地震侵袭的岛国,而神户大地震后建起的日本抵抗巨灾体系目前是全世界最高水平:政府不定期发布地震预测报告,日本地震保险补偿机制健全,等等。

  日本地震保险体制源自1966年通过的《地震保险法》,该法律规定商业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建立地震保险体系。日本地震保险将企业财产与家庭财产分开,对前者因地震而发生的损失,在承保限额内由商业保险公司单独承担赔偿责任;对后者因地震而发生的损失,日本家庭财产地震保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超额再保险方式承保:初级巨灾损失(750亿日元以下)100%由参与该保险机制的保险人与再保险人承担;中级巨灾损失(750亿-10774亿日元)由参与该机制的保险人与再保险人承担50%,政府承担50%;高级巨灾损失(10774亿-41000亿日元)由政府承担 95%,被保险人承担5%。如果单个地震巨灾造成的损失超过了规定的总限额,巨灾保险可以按照总限额与实际应付赔款总额之比进行比例赔付。

  在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方面,日本创造了一种由政府和民间保险公司分担的二级再保险模式,即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业务先由民间保险公司承保,然后再全部分给由日本各保险公司参股成立的地震再保险公司,该公司除自留一部分外,按各保险公司承保的财产保险的市场份额回分给各保险公司,超出再保险公司与直接承保限额的部分由国家承担最终赔偿责任。

  美国:

  巨灾风险证券化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是各种自然灾害的重灾国之一,对此,美国政府面对巨灾风险主要建立了政府主导推出巨灾保险计划、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两种方式。

  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洪水保险法》,并据此法令创设了联邦洪水保险制度。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洪水保险法》,为落实该法案,又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FIP),建立了国家洪水保险基金。1973年颁布的《洪水灾害保护法案》以及在1994年和2004年两次出台的《洪水保险改革法案》,分别促进了洪水保险的进一步发展。美国政府为了推动国家洪水保险计划,还专门成立了联邦保险管理局,该局在“9·11”后与其他部门合并为联邦保险和减灾局并直接隶属于国土安全部。

  另外,美国的巨灾保险比普通保险的风险大得多,一般可以通过再保险把巨灾保险风险分散出去。然而,在美国巨灾再保险供给不足,而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导致价格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开始借助美国强大的资本市场分散巨灾风险。1992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首次发行了巨灾期权。一种新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即巨灾风险证券化形成了,该机制将保险市场的巨灾风险打包转化为能在资本市场上流通的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上筹集保险资本,解决巨灾发生时保险市场上资金不足的难题。

  中国人保集团总裁吴焰:

  中国应尽快设立“巨灾保险基金”

  作为巨灾大国,中国的巨灾保险却极为落后,如2008年年初发生在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保险业支付的赔款仅占直接经济损失的3.6%,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目前中国巨灾风险的补偿多采取财政补贴、救济和捐赠等方式,即巨灾风险管理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政府主导型模式。这不仅给政府的财政预算、政府当期财政支出增加了压力,而且财政往往只能提供灾后的基本补偿,仅依财政补助难以全面迅速地开展灾后重建和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全球通行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是,采用巨灾保险机制。巨灾保险机制是以保险的巨灾风险管理功能为基础、辅以政府必要的引导及财政税收等政策的支持和保障而形成的一套综合性巨灾保险保障制度安排,是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当前,中国巨灾保险机制建设的时机、条件已基本成熟,我个人认为应在以下四方面加快进程:一是允许有实力、声誉好的保险公司率先开展巨灾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多层次、多方位巨灾保险保障模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巨灾风险分担网络。二是建立健全巨灾保险的相关制度,如在巨灾保险的立法方面,制定专门的洪水保险法、地震保险法等,明确有关强制性巨灾保险制度,提供巨灾保险的财税政策支持等。三是尽快成立“巨灾保险基金”,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共同参与设立,并在国际再保险市场上安排再保险保障,以分散风险;基金的筹集渠道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直接拨款,财政年度救灾资金结余划转,保险公司无大灾年份巨灾保险保费结余滚存等。四是做好巨灾保险制度的试点,建议以单个类型风险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为突破点,针对那些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最大的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分险种、分区域试点,对特定巨灾险种实施强制性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巨灾保险保障范围。

  中国:

  主要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当天,中国国家减灾委于紧急启动一级救灾应急响应。

  中国国务院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并设立有关部门、军队、武警部队和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救援组、预报检测组、医疗卫生组、生活安置组、基础设施组、生产恢复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

  随后,中国各有关方面紧急向地震灾区派遣救援人员和调运救灾物资。中国军方飞机和车辆也紧急帮助向灾区运输投送人员和物资。中国国家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向四川地震灾区紧急下拨2亿元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应急资金,帮助地震灾区群众解决生活困难。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在1000 亿元以上,而包括生产中断、救灾救济在内的经济损失就更为巨大。

  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传统的处理方法是事后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捐助,事前的商业补偿如保险补偿所占份额很少。这反映出保险业覆盖面不宽、防灾防损不到位、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巨灾风险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事实上,由于受到经营管理、产品技术开发以及偿付能力限制等因素的制约,国内的巨灾保险产品种类少、保障面窄、保障程度低,巨灾保费收入在非寿险总保费中的份额较小,同时,在再保险方面也相对滞后。中国建立巨灾保险体制刻不容缓。

  金融业的防灾术:灾难备份

  2001年的 9·11事件,让全球金融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在全世界的注视中轰然倒塌。这场人祸,不仅导致3000多人失去生命,创下保险赔付总额高达45.5亿美元的天价,还让“灾难备份”这一晦涩难懂、通常被忽略的金融业后台业务,瞬间成为受灾金融机构的“救命稻草”,并让“灾难备份”逐步成为全球金融界的规定动作和必备功课。

  “9·11”事件中,直接受损的公司有1200家,其中有400多家公司很快在异地启动了灾难备份系统。正是灾难备份的差异,使众多金融机构“同命不同运”。

  如国际投行界巨头摩根士丹利,在世贸中心共租有25层办公场所,成为受灾大户之一。但袭击发生后的第二天,摩根士丹利就在数公里之遥的新泽西州备份中心恢复了正常业务的运转。健全的灾难备份系统、完善的灾难备份恢复计划,是摩根士丹利快速恢复业务服务、最大减少损失的核心和关键。

  上世纪70年代,灾难备份行业在美国最早应运而生,内容是由灾难备份服务提供商利用其专业的设施、技术和专家队伍,为各行业提供在遭受打击下关键业务的恢复运作能力。

  据权威机构数据显示,金融业在数据系统遭到破坏的2天内所受损失为日营业额的50%,如果两个星期内无法恢复信息系统,75%的公司将业务停顿,43%的公司将再也无法开业,没有实施灾难备份措施的公司60%将在灾难后2—3年间破产。

  2005年,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颁布实施《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其中,对信息化工作中的灾难备份、灾难备份场所、灾难备份系统和灾难备份战略等作出了明确定义和规定。

  近年来,随着中国银行业逐步实行全面信息电子化,数据集中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由此亦带来了数据风险相对集中的潜在风险。因为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必将导致金融机构所有的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和全部的业务处理停顿,或造成客户重要数据的丢失,后果不堪设想。

  与金融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灾难备份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国内部分银行已集中做了总行、总数据中心的灾难备份和业务连续性管理,但还未做分行级的整体灾难恢复预案和灾难备份。另外,在应急预案的覆盖范围方面,国内银行业的灾难备份主要还限于银行内部的IT部门;灾难备份的内容,也只是备份了存取、结算等少部分核心业务系统,还有很多系统没有备份。

  在美国,金融管理局(OCC)每隔18个月就对金融机构的灾难备份情况进行审查;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当地的金融管理局要求,所有银行必须向金融管理局证明自己的灾难备份计划可以满足要求。

  灾难备份

  (backup for disaster recovery)

  ——是指为了灾难恢复而对数据、数据处理系统、网络系统、基础设施、技术支持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进行备份的过程。

  个人金融资产灾后如何保全

  大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还给个人和家庭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家住四川北川县城的李春福一家在地震后,房子被震塌,存款单、保险单等证件被埋在了废墟下,一家人的生活没了着落。

  在当时,李春福最关心的是他存在银行的钱是否能够正常支取?房子毁了,贷款是否还需要继续还?事实上,和李春福有着相同遭遇的人在地震灾区还有很多,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金融机构能否以及如何保全受灾群众的个人金融资产?

  案例一:

  身份证、存款丢失怎么办?

  李春福在地震后,身份证、存款单据等有效证件全部丢失,在这种情况下,他如何从银行取到存款?对于这种在灾区最常见的现象,银行通常都采取与公安系统联网核查的特殊办法。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对于任何证件和存折、卡都不能出具的储户,可通过其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开具一个身份证明,银行在网上核查身份后,就可以办理应急临时挂失和正式挂失。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的储户也是需要在受灾地区职能部门开具证明,提交查询申请,银行通过网点核查身份证信息无误后,即可进行账户查询并办理挂失手续。7天后可持补办的身份证或临时身份证及挂失申请书到受理网点办理挂失换卡和密码重置手续。

  案例二:

  贷款不能及时归还怎么办?

  映秀镇村民刘翠萍的房子在地震中被震毁,失去生活来源的她,面对每月近千元的银行贷款欲哭无泪。针对这种情况,各家银行都出台了相应的特殊具体政策。

  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对客户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无法在原合同约定时间归还的各类本外币贷款,不再计收逾期罚息,不再计收复利。对于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无法在原合同约定时间归还而给予还款宽限期的各类本外币贷款可仍按原合同期限对应档次的利率执行。

  中行四川省分行对于因灾害影响无法正常还款的重灾区借款人,给予最长6个月还本付息宽限期。宽限期内,个人贷款客户可以不归还贷款本息,对其贷款不计罚息。灾害影响造成的延迟还款,不在中国人民银行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反映其违约记录。因滞后存入还贷款项而产生的罚息予以免收,停止欠款催收。根据借款人申请和实际情况,重新调整还款计划或进行贷款展期,减轻还款压力。

  案例三:

  信用卡透支逾期是否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在灾区的中银信用卡持卡人可在一定期限内延迟还款,不计收利息及滞纳金,停止欠款催收。工行四川省分行也为灾区的信用卡客户提供延迟还款的服务,免收因延迟还款而产生的滞纳金和利息。对于这类因受灾而影响还款的逾期情况,持卡人可到银行开具无不良信用记录的证明材料,不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抗灾

  成长中的民间力量

  文/ 姚冬琴

  图/ 孙珍兰

  民间组织的成立、公民社会的兴起,被认为是国家、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改革开放30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深藏的民间力量也在与日俱增。而教育程度和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力量得以蓬勃发展的土壤。

  当灾难事件发生,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民间组织往往对来自政府的力量形成有益的补足。企业出于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关怀而付诸慈善行动,对缓解灾情和灾后重建起到了直接而重大的作用。而随着网络普及并进入到一般民众生活之中以后,以网络为媒介亦逐渐凝聚了越来越大的公民力量。

  NGO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等。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有100多个国际、国内NGO投入到抗震救灾。

  绿色和平组织

  世界自然基金会

  世界宣明会

  无国界医生组织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英国救助儿童会

  日本ti川和平财团

  美国心连心国际组织

  自然之友

  亚洲备灾中心

  美国福特基金会

  梁漱溟乡建中心

  中国红十字会

  震旦纪公益信息技术中心

  乐施会

  香港社区伙伴

  天津鹤童

  好人好事NPO

  西部乡土发展中心

  甘肃绿驼铃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

  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

  上海绿丝带志愿者服务中心

  李连杰壹基金

  成都野草文化

  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

  爱德基金会

  1936年由亨利·福特创立,是全球最大的私人基金会之一,致力于促进民主进程和人类发展。近年来,福特基金会在中国越来越关注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曾参与云南“女童保护参与式行动试点项目”、四川震后扶贫项目等。

  1971年9月15日成立于加拿大,创始人为工程师戴维·麦格塔格。当年,该组织成员乘一艘渔船,试图亲身阻止美国在阿拉斯加的核试验。亲身到达破坏环境的现场是其抗议破坏环境行为的重要方式。曾参与保护热带雨林、抵制日本非法捕鲸、汶川地震震后环境灾害监测和评估等。

  1985年4月由中国基督教丁光训主教、韩文藻先生、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共同发起创办,致力于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和农村发展工作。曾参与社区艾滋病防治项目、援助云南扶贫和发展项目、“共助灾区单亲儿童”活动等。

  2007年4月19日在北京正式启动,由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大使”李连杰发起,在中国红十字总会架构下独立运作。壹基金提出每人每月最少捐一元,让小捐款变成大善款。曾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羌绣帮扶计划、2009年意大利6.3级地震赈灾等。

  1942年在英国牛津成立,组成目的是在二战时期运送粮食到被同盟国封锁的德国纳粹党占领的希腊。现在乐施会除了对付饥荒,还参与救援、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曾参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救援、云南宁洱地震救援、汶川地震救援等。

  1904年成立,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旗下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于1994年成立,致力于改善最易受损害人群的境况,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曾参与农民医疗救助 、心灵阳光工程、艾滋病预防与关爱等。

  成立于1992年,总部设在美国堪萨斯州,创始人为毛盖瑞。该组织除了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之外,还提供直接的医疗服务并帮助边远山村的人们提高健康卫生水平。曾参与汶川地震救援、针对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提供医疗援助与相关培训等。

  1971年12月20日成立于法国巴黎,由贝尔纳·库什内等法国医生创立,成员主要由一些医疗救助志愿者组成,目的在于向人们提供医疗救助,特别是赈灾援助。该组织获199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曾参与印度洋海啸重灾区救援、中国雨雪冰冻灾害救援、汶川地震救援等。

  企业公民在汶川

  据统计,2008年中国社会慈善捐赠总量达 1070亿元,其中与汶川地震相关捐赠达800亿元,其中有约60%来自民营企业。一年 来,众多企业继捐赠物资之后,将关注和关怀逐渐转向了灾区重建可持续发展项目。

  李宁公司——

  援建绵阳中小学校和敬老院项目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当天,广西李宁基金会即决定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08年10月17日,李宁基金会与绵阳市慈善协会签订援建该市中小学校和敬老院项目协议书,其中包含5所中小学校和6所敬老院,援建金额1000万元。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五年节约5亿元捐助灾区”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决定,未来5年在不影响公司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每年节约1亿元,五年共5亿元,捐助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首期1亿元已于2008年9月捐给四川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支持和救助地震中遇难、致残学生家庭。

  国家开发银行——

  对灾区应急贷款“一路绿灯”放行

  作为国开行专门为应对各种灾害事件提供的一项金融服务,应急贷款旨在以最快速度提供融资支持,帮助灾区恢复生活生产。目前,国开行已累计向灾区发放应急贷款24.47亿元。此外,国开行已向川甘渝陕滇五省市累计发放抗震救灾贷款18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灾区重要设施修复及重建等。

  国家电网公司——

  打通汶川输电“大动脉”

  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标志性工程——二台山输变电工程的关键控制性工程220千伏二台山变电站,4月29日顺利通过工程启动筹备会议,变电站初步具备投产条件。被称为汶川灾区输电“大动脉咽喉”的二台山输变电工程将在今年5月12日前正式投入运行。

  中国建设银行——

  率先恢复灾区网点经营

  建行都江堰、什邡、绵竹等处于重灾区的网点均在当地同业中率先恢复营业;受灾最为严重的汶川支行、映秀分理处也通过帐篷银行和在成都异地办公的方式恢复营业。同时,建行还实施了免收抗震救灾汇款手续费,开辟抗震救灾个人业务绿色通道等业务。

  雅培公司——

  提供灾区急需药品

  雅培公司及雅培基金会通过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心连心国际协会等机构,第一时间向地震灾区提供首批100万美元的资金及产品。其中包括抗生素等灾区急需药品。此后,雅培公司又宣布,向上海慈善基金会捐赠50余万元,用于在四川都江堰援建一所亲子战地幼儿园。

  利乐拉伐集团——

  “完善乡村医疗条件项目”等

  利乐拉伐集团承诺为“5·12”汶川地震所捐赠的逾一亿元人民币赈灾专款全部到位,各项赈灾及灾后重建项目均已落实并正在按计划付诸实施,包括:完善乡村医疗条件、支持高中生完成学业、协助儿童心理辅导、资助残疾人就业培训、改善灾区居住环境、帮助灾区牧场重建等多个领域的长久救助计划。

  雷士照明——

  “光芒计划”

  雷士照明2008年7月启动“光芒计划”大型公益行动,宣布从2008年7月10日起两年时间里,每卖出一支“光芒系列”节能灯,即捐出5分钱,支援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2008年8月28日,雷士照明又启动了西部地震灾区教师奖励计划,并向重庆教师奖励基金会捐助大量资金。

  万科集团——

  征集灾后永久性农村住宅方案

  通过第三届WA-万科青年建筑设计师大赛,向广大青年建筑师广泛征集经济、生态、安全的灾后永久性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筛选出优秀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用于灾区永久性农村住宅的建设。从2008年8月18日比赛公告发布到2008年10月18日作品征集截止,共收到来自中国、欧洲、北美、澳洲的324份参赛作品。

  志愿者近3000万

  目前,中国的志愿者队伍主要集中在共青团、民政、红十字会三大系统。

  据共青团中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946万名。15年来,累计已有3.82亿多人次为社会提供了超过7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2008年度有1.14亿人次的注册志愿者提供了17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其中,仅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就有超过506万名志愿者参与。

  据中国红十字会统计,2008年全国共有150多万红十字志愿者,与2007年底相比,增加了近37万人。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4日,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数已达到43万家,参与志愿服务人数达3000多万。

  而在这些注册志愿者之外,基于道德和良知,本着友爱、互助、不图回报的精神,为社会、为他人自觉自愿奉献的社会公民,更是不计其数。

  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

  文/ 李萌

  图/ 黄河浪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地区遭遇3次沙尘暴袭击,造成大量农作物被毁,约50万人无家可归。

  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内瓦多德尔鲁伊斯火山两次爆发,造成两个城镇完全被毁,2.5万人死亡。

  1900年9月8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加尔维斯敦遭遇台风袭击,造成8000人丧生。

  1970年5月31日,秘鲁瓦斯卡兰山发生特大雪崩,山下容加依城被全部摧毁,造成两万居民死亡。

  公元79年8月,古罗马帝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庞贝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而被掩埋,死难人数达1.5万人。

  1201年7月,发生在地中海东部的地震约造成110万人死亡,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受灾严重。

  公元526年,拜占廷帝国最大的贸易中心安条克因地震被毁,死难人数25万以上。

  1968-1974年,非洲撒哈拉地区发生特大干旱, 20万人和数百万头牲畜因此丧生。此后撒哈拉及以南地区持续出现旱灾,截至上世纪90年代,受灾人口已达3亿以上。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造成巴基斯坦8.6万多人死亡,10万多人受伤,200万人无家可归。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大海啸,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受灾严重,各国死难总人数达20万以上。

  1887年春,黄河因暴雨在郑州急转弯处决口,洪灾死难者超90万。

  1970年11月,强热带风暴“博拉”袭击原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造成特大洪水、暴雨灾害,死难人数30万以上。

  1923年9月1日,日本东京、横滨、神奈川县一带爆发了强烈地震,即关东大地震,并引发了火灾,导致十余万人死亡。

  中国自然灾害大事记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除火山爆发外,洪涝、干旱、蝗灾、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场火灾等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均发生频繁。

  *1556年1月,陕西华县发生8级地震,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受灾,死难者83万以上。

  *1876-1879年,晋豫陕冀鲁北方5省发生特大旱灾,时称“丁戊奇荒”,死难者1000万以上。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2000万人受灾,死难人数达50万。

  *1920年12月16日夜,宁夏海原地区发生里氏8.5级地震,死难者23.6万。

  *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旱灾、霜冻、洪涝、风雹、蝗灾、鼠灾等自然灾害在部分地区持续、轮番发生。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至丰南一带发生里氏7.6级地震,死难者24万。

  *1998年6月中旬,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4150人遇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涉及10个省、区、市,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69227人遇难。

[上一页] [1] [2] [3] [4] [5] [6]
(责任编辑:赵健)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