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见到程文峰,她正准备下乡参加一个村里搞的普法宣传活动。到延庆县八达岭镇公益法律服务中心两年多,程文峰早已成了镇里的“法制名人”,平日里找她咨询法律问题、审查合同文本、请求法律帮助的群众本已络绎不绝,如今各个村的公益法律服务室又一个接一个地建立起来,程文峰更忙了,指导村级法律服务室开展好工作成了她眼下工作的新重点。
据北京市延庆县司法局局长张晓敏介绍,全县31名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者中,程文峰只是其中的一名代表。经过两年多的历练,这些工作者们已经逐渐成长为面向农村和农民提供基本法律服务的中坚力量,缓解了农村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和专业法律服务资源短缺的矛盾。
延庆县司法局有这样一份统计,两年多来,县内的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共开展法制宣传474场次,为群众解答咨询3052件,调解纠纷856件,代理诉讼607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29件,为村集体和村民挽回经济损失总计1450万元。
人员成长顶起公益法律服务一片天 在八达岭镇公益法律服务中心办公室里始终挂着一面锦旗,对于程文峰来说,这面锦旗是成绩更是责任,锦旗背后是她成为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的法律工作者后办理的第一起案件。
2007年2月,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忧心忡忡地来到八达岭镇公益法律服务中心。原来,老人的儿子姬某2000年因为与同事发生口角,被同事召集多人打成了植物人,这么多年来只能靠年迈的父母照顾勉强维持着生命。为了给儿子讨回公道,7年中老人始终辗转奔波于法院和各有关部门。虽然行凶者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老人却始终没能获得经济上的赔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老人骑自行车赶了十几里山路来到了镇公益法律服务中心。
刚刚走上新岗位的程文峰,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帮老人制订了解决方案,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帮老人重新提起了民事赔偿诉讼,历经三次审理最终有了结果。2007年中秋节,老人如愿以偿,顺利拿到了近20万元的赔偿款。
老人的案子虽然有了不错的结果,但对程文峰来说却并不轻松:“这样一起案子一拖就是7年,除了因为老人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外,也说明我们当时的法律服务还不到位。”从那时起,程文峰明白了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两年下来,程文峰解答各类法律咨询158次,代理诉讼案件45件、代理非诉讼案件98件,此外还调解了40件次矛盾纠纷,为村集体和村民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延庆县司法局基层科副科长张波告诉记者,像程文峰一样被招录的31名法律服务工作者现在已经是公益法律服务的中坚力量。为了给群众提供最好的法律服务,这两年来对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培训和锻炼始终未放松过。
早在两年前他们就尝试引进外来律师资源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请专业的律师为法律服务工作者们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近期,培训又有了新项目,“我们正准备进一步拓宽引进渠道,与北京市最大的金杜律师事务所"联姻",开展对口支援。”
记者了解到,引入高端法律人才,培训、指导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者,提高服务者的服务能力,是延庆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除了传统的讲解法律知识和诉讼实务,专业律师们还会定期到乡镇公益法律服务中心与工作者交流、查看案卷,纠正其中的不足。同时,为使专业的指导更具实效性,每个公益法律服务中心都将配备2至3名律师进行对口帮扶,今后,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随时就遇到的问题进行电话或网络咨询,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能力和质量。
组织壮大织密公益法律服务体系网 随着延庆县公益法律服务体系的不断壮大,基层的村级法律服务室数量正在逐年上升。如今,13个乡镇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已经覆盖了全县,而185个村级法律服务室则成了中心的前沿阵地和重要“耳目”。利用法律服务室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每个村有些什么纠纷、村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法律服务,中心都能在第一时间掌握。
法律服务室多了,对老百姓来说就更方便了,可如何能让村级法律服务室扎扎实实地发挥作用又成了延庆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发展的新课题。为此,县司法局专门制定了一整套乡镇公益法律服务中心和服务室之间的工作衔接配合机制。规定由中心负责对服务室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服务室则要定期向中心、中心定期向司法所和指导管理中心报告工作,搭建三级组织中以乡镇公益法律服务中心为主体,上联下延、横向沟通、相互配合的运行机制。在这套机制的引导下,如何指导村级法律服务室开展工作成了今年各个法律服务中心的重点工作。
张波告诉记者,村级法律服务室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排查化解矛盾,配合中心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搭建基层群众与乡镇中心畅通的信息渠道。在如何进一步调动法律服务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上,延庆司法局一直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以往,法律服务室的固定工作人员每个月都能得到100元的工作补贴,干多干少一个样。”张波对记者说,“我们考虑,怎么能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于是今年我们开始试行以奖代补机制,将补贴变为奖励,与人民调解挂钩、与规范档案挂钩。”这种办法试行以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上报的各种文书档案也在逐步规范,“工作留痕迹”的理念在逐步强化。
形式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高要求 刁千营村法律服务室是延庆县首批成立的法律服务室之一,如今软硬件设备可谓一应俱全,建成了真正的“农民法律之家”。在这里,记者看到,调解委员会办公室内专设有一个公益咨询台。胡锦铂介绍说,按照镇里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的要求,他们每周都有两天专门的开放日,接待村民的法律咨询。如果发现咨询的问题属于简单的矛盾纠纷,他们能调就都调解了,如果遇到复杂的法律问题就会和法律服务中心联系。法律工作者觉得有必要,也会到村里来,直接给村民解决问题。
与以往单纯的调解委员会工作比起来,刁千营村法律服务室应该说是打了一副“组合牌”,一方面接待群众上门求助,另一方面则主动出击,帮着村民提高法律素质,防患于未然。
胡锦铂告诉记者,与以往单纯的调解比起来,现在的法律服务最大的区别就是从被动变主动了。“从前就是在调委会等着,有人发生了纠纷就给调解一下。现在不同了,法律服务是全方位的,我们都要走出去,主动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服务,喜欢什么样的服务方式,不断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老百姓的需求创新服务形式。”
张晓敏告诉记者,延庆的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已运行了两年多,在组织体系、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作为北京市的试点,延庆将进一步加强探索研究,逐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以适宜在北京市更大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