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年。对遇难同胞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加快恢复重建步伐,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年来,北川、青川、都江堰、汶川——在地震中倒下的城市一个个坚强地站立了起来,一座座新的学校在经历过灾难的土地上浴火重生,灾区的人们也在废墟上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安昌镇
北川中学将重新站起
从绵阳到北川,安昌镇是必经之路。记者去年6月份到北川采访的时候,安昌镇还属于安县。那个时候,设置在安县党校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党委政府,还是临时办公点,北川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但时隔不到一年的今天,当车辆经过安昌镇旁边的彩虹桥时,就已经进入北川了——今年2月1日,民政部正式将安县的安昌镇、永安镇、黄土镇的常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鱼6个村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曲山镇迁至安昌镇。
在安昌镇街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北川人开的商铺。
5月9日,绵阳市委宣传部向各媒体签发了5月12日“北川中学开工典礼”的专用采访证,绵阳市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中,开工时间具体到了14时28分。地震一周年,这所被地震摧毁的学校将重新站起,也是这座两次遭遇厄运的城市新生的重要标志。
擂鼓镇
“亿元中学”即将完工
在唐家山堰塞湖严重威胁下游安全的时候,擂鼓镇,这个最靠近北川老县城的重镇的名字被大家记住了。
去年9月2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袭击了这里的板房,给失去家园的当地人再次带来了精神上的严重创伤。
今年5月8日中午,记者再次走进这座小镇,却惊讶地发现,镇北边一座几乎未受到地震影响的山脚下,建筑群已经在林立的板房中率先耸立起来。4排整齐的别墅式4层楼房已经完工,两排楼房也已经封顶。这就是由济南军区援建的即将交付使用的擂鼓中学新校。
2008年10月17日,占地108亩的擂鼓中学正式开工,总投资1亿元,预计2009年8月1日前全面竣工。
8日中午,记者在已经竣工的学校食堂看到,济南军区“铁军”武文斌连连长李俊峰与该连20名战士,正在为学生清洗刚刚运回来的餐具,为即将投入使用的学生公寓搬运生活用品。
镇上,震毁的房屋正在被拆除,停产的工厂已经开始运转。
老县城
地震资源撑起旅游
老县城边最后一座城镇曲山镇,原本是北川县城的代名词,如今的曲山镇,却因地震和老县城的封城,退到了县城外的山坡上。虽然守着的是一座死寂的城市废墟,但随着5·12周年和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到来,曲山镇显得越来越热闹,与板房区旁边热火朝天的新居建设工地连成一片。
从任家坪收费站到可以俯瞰整个北川老县城的半山坡望乡台,一公里多长的道路两侧,售卖地震图片、光碟、书籍的商铺一个接一个,还有许多当地人将照片和光碟拿在手上兜售。“这是一种自救的方式。”成都来的吕先生非常理解当地人的做法。
在这些商铺中,各类羌族特色餐厅和服饰品、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店也比清明节的时候要多。
根据规划,北川老县城将成为一座可供游客参观的地震遗址。《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也将博物馆设在任家坪。地震资源,将成为北川旅游的主要收入。
这一年大事记
北川两度受创迁址再建新城
地震:2008年5月12日的特大地震给北川县城带来毁灭性打击,大半个老县城被掩埋,上万人遇难。
救援:来自各地的救援人员地震当天陆续开进北川。
防疫:2008年5月20日凌晨,为防止疫情蔓延,北川县城首次封城。
唐家山堰塞湖:2008年5月22日水量为7000万立方米,一旦因为余震或暴雨来袭出现险情,将威胁下游数座城市安全。5月29日堰塞湖处于极高危险级,转移受威胁区域民众6.89万人。5月30日遭遇强降雨,水位上涨1.5米,险情提至“极高危”。5月31日强降雨加剧险情,抢险官兵开始撤离。6月7日7时08分,堰塞湖开始泄流。6月10日洪水顺利通过四川绵阳,当天17时,堰塞湖险情全部排除。
再遭重创:2008年9月23日上午8时到24日上午7时,北川持续暴雨过后多处山体出现滑坡,泥石流一夜间掩埋大半个北川老县城。全县20多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死亡9人,失踪35人,受伤340余人,13000余群众被困。遭受地震后又一次重创。
新县城:2009年2月1日,民政部正式作出《关于四川省调整北川羌族自治县行政区划的批复》,明确将安县的安昌镇、永安镇、黄土镇的常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鱼6个村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曲山镇迁至安昌镇。5月,新县城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都江堰最早建成永久校舍
2008年5月12日晚6时,都江堰大道的路灯被抢通,为前线指挥以及紧急抢险救援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5月17日,成都建工集团援建的“幸福家园”板房建设率先动工。
2008年5月23日,“幸福家园”板房实现部分入住,这是都江堰市最早开工、最早实现入住的过渡安置点。
2008年6月23日,都江堰市完成搭建45个点位的学校板房,确保了中小学生及时入校就读。
2008年7月28日,上海援建的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开建,将于2010年6月底竣工。
2008年8月10日,中兴镇上元村李万新完成原址重建,入住新房。这是都江堰市第一个原址重建入住新房的农户。
2008年8月20日,都江堰中学完成维修加固工作,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四川地震灾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第一所永久性校舍。
2008年8月25日,都江堰市25所板房医院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8年11月3日,《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市总体规划》通过成都市人民政府审批。
2008年10月1日,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当日接待游客7000人次。
2008年10月20日,大观镇茶坪村村民王全正式搬入新居,成为地震灾区第一家竣工入住联建房的农户。
2008年11月4日,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开工,将于2010年5月竣工。
2008年12月22日,成都市民邓小林拿到灾后农房重建(联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这是全省第一本发给联建投资者的土地使用证。
2008年12月17日,新聚源中学开建,按照抗震9度设防,将于今年7月1日完工。
2009年1月15日,向峨乡棋盘村274户农民入住统规统建房,这是地震灾区第一个开工、搬进新居的农房统规统建安置点。
2009年2月17日,市民马胜元位于都江堰幸福社区2-1栋的房子开工,都江堰市城镇房屋重建拉开序幕。
2009年3月31日,有“天府源头第一桥”之称的都江堰市南桥全面完成灾后重建。
2009年5月9日,土桥小学师生搬进重建的新学校,这是上海市援建都江堰市第一个竣工的永久性工程。
汶川映秀电站今天发电
2008年5月13日12时,首批救援部队进入汶川县城,抢救伤员千余名。17时许,空降兵抵达汶川地震灾区。19时许,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带领部分官兵冒雨徒步进入震中汶川映秀镇。
2008年5月15日21时30分,由马尔康经理县到汶川的317国道全线打通。
2008年5月17日16时16分,经驻渝某集团军千余名官兵47小时连续奋战,从都江堰通往震中映秀镇的约35公里水路、陆路交通“生命线”全线贯通。
2008年5月31日下午2时56分,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邱光华机组米-171运输直升机在执行救灾任务途中失事,机上5名机组人员和14名伤员群众失踪。6月10日找到飞机残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2008年7月1日,武警水电部队进入映秀湾水电总厂开始抢修电站。
2008年7月13日,板房映秀小学的操场上,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南先将2500套板房的钥匙交到了汶川县领导手里。7月20日左右,映秀镇居民从帐篷搬进板房。
2008年9月2日,都汶路经过3个多月抢修,全线恢复通车。
2008年12月18日14时28分,映电总厂首台机组发电。渔子溪和耿达电站抢救展开。
2009年3月28日,百花大桥头的张家坪村农房重建点正式动工,开启了映秀镇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序幕。
2009年4月,规划出台,漩口中学、映秀小学等选址确定。
2009年5月12日,映秀湾电站全部机组将恢复发电。
2009年5月12日,全长25.95公里的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将实现通车。
据《成都晚报》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