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5月12日电(记者王晓磊)在重庆市梁平县文化镇,有一所崭新的“英利育才小学”。在一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中,这座学校的前身——文化镇中心小学发生教学楼垮塌。如今,它以坚固、美观的新面貌迎接着灾区的孩子们。
在灾后重建中,梁平县委、县教工委对中小学校舍重建和维修加固相关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统筹安排使用救灾资金,集中用于受灾中小学校校舍重建。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24所学校灾后重建工程,拆除危房54000平方米,新建57000平方米,现已竣工校舍17000平方米,维修校舍10万平方米。
梁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是重庆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地震造成6人死亡,130696人受灾,25572人紧急转移;947间房屋倒塌,27429间房屋损坏;45座桥梁、59个涵洞、6座水库受损……
灾难发生后,梁平县坚持“科学重建、求实重建、安全重建、快速重建和发展重建”的基本原则,以规划为先导,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认真兑现落实好各项政策,及时解决受灾群众建房过程中出现的宅基地调整、原材料供应、资金借贷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基层党员干部走在了前面。为了掌握灾情,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梁平县文化镇党委委员张奉文带领村镇干部头顶烈日、冒着酷暑,走遍全镇8个村、400多户受灾户,掌握了第一手灾情资料,确定了全镇房屋需要排危加固和重建的336户灾民,从选址、施工、建房补助款的发放等工作都一一做了细致安排,督促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落实。
半年来,梁平县恢复重建垮塌房屋1521户、24.74万平方米,恢复重建福利院、敬老院等设施7所,抢修渡槽5处,完成2个供水站、5个病险水库的改建整治,对受损医院进行了整修,治理道路滑坡2处,修复桥梁45座。到2009年3月底,275户危房的排危加固和261户重灾户的灾后重建工作完成,让灾民搬入了新居。
梁平县还以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和场镇建设。三寨村是一个只有550户农户、2300余人的偏远小村,交通状况很差,过去村里只有一条不足3米宽的泥路通往镇上的主干道,晴天尘土弥漫,雨天泥泞不堪。为此,村里筹资50余万元, 修建了一条宽3.5米、长2公里的水泥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通过场镇建设,2008年梁平县场镇新增建房面积5025平方米,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5个百分点。同时加强对场镇环境的整治,小集镇建设的加快,活跃了农村的消费市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