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参加抗震救灾和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纪实
本报记者王欢实习生谢敏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省政协委员王金蓉冒雨来到彭州小鱼洞镇,看看当地卫生院建设进度,问问当地人还需要什么帮助。
“为灾区恢复重建多出力,是政协委员的职责与使命。”王金蓉的话,说出了省政协委员们的心声,正是这种责任感,让他们知难而进、协同奋斗,在抗震救灾中积极作为;让他们情牵灾区,在重建灾后美好新家园中献计出力;让他们尽心履职,用行动阐释着政协委员在非常之时的非常之责。
危急时刻委员们用行动诠释责任
亲历:
2008年5月14日,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委派,省政协主席陶武先和副主席晏永和赶赴青川。那天的一路风尘,一直刻在随行的四川政协报记者聂卉的脑海里———
镜头之一:山路上飞车渡险,陶武先主席率队直奔青川重灾区,连夜察看灾情,镇定指挥,安定人心,强调“民生为重,全力以赴,重点是电,底线是路”。
镜头之二:5月下旬,陶武先提出,政协委员们要围绕城镇住房重建、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建筑材料的生产能力和价格干预等开展调研,建安民之言、献管用之策。
“灾区缺什么,我们就筹集什么;一线需要什么,我们就送去什么!”灾后第一时间,各级政协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委员迅速行动起来,投入抗震救灾中。
震后不到10分钟,省政协党组立即召开碰头会,成立抗震救灾组织机构,部署政协抗震救灾工作。省政协办公厅当晚发出《关于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级政协组织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
委员们积极响应号召,自发赶赴一线。纪道友,一名来自企业界的政协委员,震后紧急派出35名公司员工组成救援抢险队,冒着余震奔赴都江堰聚源中学抢救被埋学生,腾出食堂餐厅、部分员工宿舍和车间安置受灾群众……
每一级组织,每一名委员,用行动诠释着人民政协在危急时刻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诤言良策注重推动更高水平发展
亲历:
永久性住房建成后,活动板房如何处理?随着恢复重建进程加快,这逐渐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问题。
委员们一次次下基层寻找办法,都江堰等地的探索让他们眼前一亮———部分农户利用活动板房材料修建农房,采取“木材+板材”、“砖混\(腰墙\)+板材”等模式建设永久性住房,可节约造价40%-60%,且所建住房抗震性、安全性、保温隔热效果较好。委员们立刻把这种办法写入《关于综合利用活动板房资源的建议》中,并呼吁在全省推广。
建议很快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重视,省委书记刘奇葆批示要求“协调有关方面进行研究,及早提出综合利用方案,科学合理地用好这笔资源。”
怎样发挥好政协的智库作用,一直是委员们服务抗震救灾的重要着力点。
“恢复重建,实质是谋求更高水平、更高起点的发展。”灾后重建之初,委员们便注重对接阶段重点,力促恢复重建与优化结构、项目推进与转变方式、当前安置与长远发展、物质重建与精神重建相结合———
震后两个月,省政协及时调整十届三次常委会议议题,专题协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工作,提出灾后住房恢复重建、经济恢复与发展、生产力布局调整、社会建设、重建精神家园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10个专题报告,报送省委、省政府,受到重视并吸纳。
发挥优势为共建美好新家园凝聚力量
亲历:
3月的一天,在北京市海淀区外国语实验学校,听着孩子们吹奏的管弦乐,来访的四川省政协委员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青川姚渡镇中心小学学生们急需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复课,得知这一情况后,省政协四处奔走,于去年6月组织100多名学生到北京市海淀区外国语实验学校复课。近一年过去,这批孩子们在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身体健康,学习进步,怎能不让委员们欣喜。
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在发动各方力量为恢复重建作贡献上有着天然优势。委员们不辱使命。
他们搭建平台,以“我为抗震救灾作贡献”活动为载体,引导和组织社会各界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全省政协系统向灾区捐资捐物15.18亿元。为灾区引进50万元以上项目48个,预期总投资近100亿元。
他们化作桥梁,助推茅台集团支援广元朝天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支援广元利州区等重大项目落地启动。引进资金4.42亿元,援建绵竹富新中学等56所学校、都江堰虹口卫生院等42所医院。
建言献策、协调关系、牵线搭桥……在特殊考验面前,委员们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为共克时艰而谋,为恢复重建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