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的对面是一排排板房,住在这里的人们每天都会面对这个令人伤心欲绝的地方。这个曾经有着1万多人的镇子,有8000人被地震夺去生命。很多家庭在这次地震中震碎,他们需要家庭的港湾,慰藉受伤的心灵。
据映秀镇政府提供的数据,地震后映秀镇有42对新人登记结婚,其中重组家庭占1/2。
在地震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本刊记者来到映秀镇,采访了发生在板房里重组家庭的故事。
灾区家庭重建(之一)“既然有幸活下来了,就要好好活着!”
今日中国杂志社记者 张 桦
“希望生活步步高升”
李泽凤,女,46岁,藏族。丈夫张全福地震中遭遇泥石流,至今遗体尚未找到。
张云 ,男,52岁,藏族。妻子、女婿、儿子、孙子在地震中遇难。
清明节头一天夜里,映秀下了好大的一场雨,张云连夜从几十公里外的水磨镇赶回家。他要在清明节的当天,和现在的妻子李泽凤到两家的废墟上为逝去的亲人祭奠。因为这一天,逝去亲人的灵魂会回家。
曾经欢声笑语,儿孙绕膝的家,地震中变成一堆碎砖烂瓦。在几层瓦片下有两口棺材被层层塑料布裹着,上面铺满灰尘。这是几年前李泽凤和丈夫张全福按照当地的习俗早早给自己准备好的。
摆上香烛、腊肉、水果,点燃冥纸,李泽凤和张云双双跪在地上,李泽凤声嘶力竭地哭道:“张全福啊,我来看你来了!你放心走吧,莫挂念呦!我和你弟弟成家了,对不起你呦!”
“二哥,我和嫂嫂成家了,我会对她好,希望你理解我呦!”张云边烧纸边跟哥哥念叨着。
过了一会儿,李泽凤随张云一同到张云原来的住处,祭奠他逝去的妻子和亲人……
离开“家”之前,李泽凤和张云燃放了两串鞭炮。他们互相搀扶着一步一回头,默默地望着各自曾经的“家”。
特殊的组合
李泽凤能在“5.12”大地震中活下来,完全是因了丈夫张全福上班前留下的最后的一句话,“晚饭我想吃韭菜馅包子”。
就在李泽凤在地里割韭菜的时候,天空突然黑暗,山上的石头轰鸣着滚下来,李泽凤无法站稳,摔倒在地,她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丈夫)怎么样?” 因为张全福在映秀至卧龙的盘山公路上绿化施工。
为了寻找丈夫的下落,李泽凤问了无数次和丈夫一起务工的人,但是,所有人都说没有见到。
“一想到丈夫为了我们大家庭挣钱打工而遇难,我心里就难过。”大家庭有五个人,李泽凤夫妇和三个女儿。自此,李泽凤变得不言不语,整日坐在板房里独自哭泣。“孩子们说我天天是眼里包着泪水。”
内心的悲哀、孤单、无助和对亡夫的思念啃噬着她的心。
与此同时,像她一样痛苦的还有这个家族的另一个人,那就是丈夫的弟弟——张云。
张云的妻子、女婿、儿子、孙子被地震夺去了生命。很长一段时间,张云经常到妻子遇难的地方发呆。
共同的灾难使得两个人在一起时会说上相互宽慰的话。“我的丈夫就是张云的二哥,二哥没死的时候,他们兄弟俩经常在一起喝酒,要不是地震,他们俩还会在一起喝酒。”地震过去快一年了,李泽凤已经可以平静地这样说。
渐渐地,比李泽凤大6岁的张云对她产生了依恋之情,失去了家庭的张云希望得到新家庭的慰籍。他相中了李泽凤贤惠又好看,又是一家人,比找外边的人踏实。终于,张云鼓足勇气对李泽凤说,“我们组成一个新家庭好不好?”
“丈夫才去世没多久,不好说这些。”李泽凤毫无商量余地回答。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张云多次向李泽凤求婚下,李泽凤没有再推脱,“这事情还是问问娃娃们”。张云却坚定地说:“孩子不同意我也要跟你。”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两家人对他们俩要组合新家庭的想法没有任何异议。街坊邻居也没有传来闲话。劫后余生的映秀人,真真切切地感悟到既然有幸活下来,就要好好活着,才是对逝去的人最好的告慰。
在劫后余生的第100天,张云和李泽凤终于住在了同一个板房。那天晚上,关上房门的张云,紧张地走到李泽凤身边,捧起李泽凤的脸,默默地看着,突然他从李泽凤的脸上看见了自己的妻子和二哥,“啊”,张云心口一阵翻滚,禁不住放下双手,捂着脸呜呜地哭起来。而李泽凤也从张云脸上恍惚看见了自己的丈夫……两个人抱头痛哭。
活着的人,日子总要继续,两个残破的家“拼”在了一起。
张云和李泽凤重又绽开了笑脸。这一点,家里的孩子们都看出来了。女儿说:“爸爸喜欢吃腊肉,妈妈总是给爸爸留着吃。妈妈生病了,爸爸就送妈妈到医院去看病,特别舍得花钱买药。”
“这是我特意给张云挑的一双写着‘步步高升’的鞋垫。”李泽凤说着,脸上泛起羞涩的红晕。在她的手中还有另一双绣着寓意生活美满的牡丹花图案的鞋垫。
送鞋垫,在映秀是女人送给最亲密的人的信物。“以前我不会绣花,现在才开始学。”
正巧,这时候女婿走进屋里,看到妈妈手中的鞋垫,他故意打趣地说,“妈妈好偏心呦,以前都没有给爸爸(张全福)绣过鞋垫,现在还学着给新爸爸绣鞋垫了。”
张云在汶川水磨镇的砖瓦厂务工。隔三四天回家一趟,每次回来,他都挽起袖子到厨房给李泽凤蒸她喜爱吃的馒头,还把一个月1600元的工资全数交给李泽凤,让她看着花。李泽凤不敢花而是把钱给他存上。因为张云还有两个孩子,她不想因为钱的事情让张云的孩子不满意。“如果是自己丈夫(张全福)的,我会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无法忘却的伤痛
但是,要想平复从前的伤痛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李泽凤无法忘记丈夫张全福。
“唉!他这人就是不愿意照相呦。”李泽凤从衣柜的抽屉中拿出一个铁皮月饼盒子,里边珍藏着丈夫的身份证,上面的照片是张全福留下的唯一的一张照片。
“爷爷、爷爷”,小孙子一眼就看到身份证上的照片,这叫声一下子把李泽凤包在眼睛里的泪水扑簌簌地喊落。她慌忙把丈夫的身份证放回到铁盒子里,紧紧地把孩子搂在怀里,眼神里透出一股无以言状的凄楚和悲凉。她攥紧手,努力地控制着情绪。沉默良久之后,她终于吐出一口气,回到了现实。她慈爱地看着小孙子,慢慢地说:“这孩子有灵气啊,地震那天,他好像有预感,张全福要上班走,他使劲拽着爷爷喊‘爷爷不走’。张全福还跟他说‘拜拜’。”
为了留下念想,李泽凤没有全部烧掉丈夫生前的衣服,而是把蓝色的T恤和棕色的夹克等衣服跟她和家人的衣服挨在一起挂在衣柜里。这样她会觉得丈夫还在她身边,在家里。没有人的时候,李泽凤会打开衣柜抚摸丈夫的衣服。
希望寄托在新房上
像映秀镇所有的老百姓一样,重建的房屋是李泽凤和家人最大的期盼。按照当地农村的习惯,等房子安置好,李泽凤和张云要举行一个正式的婚礼。因为,他们俩没有登记,生活在一起不算“名正言顺”,所以也没有请亲戚朋友吃酒席。
然而,对于李泽凤来讲,有了新房子之后,有一件比结婚还重要的心愿要了结:为丈夫做一个衣冠冢安葬下来,让他的灵魂得以安息。丈夫的遗体至今没有找到,成了她无法释然的心结。在丈夫遭遇山体滑坡,发生泥石流的路段,公路早已经修好,她认准自己的丈夫就埋在底下。
听说映秀镇的重建规划方案快要出来了,李泽凤开始盘算今后的日子,因为现在住的过渡板房是三年期,三年期之后就应该住上永久性住房了。她想早点住上新房子。“家里的东西是从震后的老房子里掏出来,修一修凑合着用的。”她指着衣柜上几个大大的鼓鼓囊囊的编织袋子说,“这家是临时的,不像真正的家。”
每次张云回来都会把外面的消息讲给李泽凤听。这次,张云说他在三江乡看到农民恢复重建,已经住上了永久性住房,有的人家开办的“农家乐”都开始挣钱了。这让李泽凤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渴望。
临别时,李泽凤忽然问我穿几号鞋,我有些不解地告诉她“37号”,她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一双鞋垫,“送给你。”
我想起她那双桔红色鞋垫上面写着的“步步高升”。她把对未来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密密匝匝地绣在了鞋垫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