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料,5月11日公布的4月份CPI、PPI继续呈现出“双负”的局面,而且有环比降幅扩大的趋势。数据显示,4月份CPI同比下降1.5%,环比下降0.2%,为连续第三个月负增长;PPI同比下滑6.6%,为连续第四个月扩大同比跌幅。
这一组不甚乐观的数据,表明我国经济虽然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一些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出现了回暖,但是我国经济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
CPI、PPI双降,在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的预料之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在之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4月份CPI、PPI继续下降,因为总的来看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依然在下降,公布的数据符合判断。事实上,在这组数据公布之前,4月份我国生猪市场已经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矛盾,猪肉价格持续走低,我国猪肉生产已经逼近年初《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所设定的生产盈亏平衡预警点。同时,近期虽然部分原材料出现上涨,但是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依然下降,钢铁价格持续下跌,这两个主要因素拉动了CPI、PPI继续告负。先前对PPI降幅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其降幅大小,根据目前国际市场出现的部分原材料和大宗商品出现一些价格回升的现象判断PPI降幅收窄的看法,在数据面前失去了信服力。数据显示,4月份PPI同比下降6.6%,比3月份下降了0.6个百分点。PPI的降幅还是比较大的。
公布的4月份CPI、PPI的数据验证了此前的这一个估计。在CPI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食品类价格下降1.3%,其中猪肉价格下降28.6%,降幅较大。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9.6%。除了原煤、汽油价格出现上涨,其他都出现下降。这些数据说明了在CPI、PPI双降中,猪肉价格的下降和原材料的价格下降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翘尾因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出现积极变化的环境下,国际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仍然在低位徘徊,这种影响并不会在短期内消除。专家指出,去年4月份基数较高等因素,也加大了价格同比下降的压力。数据显示,2008年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1%。
连续三个月的CPI、PPI双双告负,引发了人们对通缩的担忧。夏业良告诉记者:“CPI、PPI继续下降,并不能得出通缩的结论,通缩需要持续一段时期。目前我们面临的通缩的压力还是比较小的。”在4月份公布的这组数据中,值得关注的是,4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7%,其中,原煤出厂价格上涨8.9%。成品油中汽油价格则上涨4.6%。作为主要能源煤炭和汽油价格的上涨也释放出一些积极的信号。
此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4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为53.5%,比上个月上升1.1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实现回升。里昂证券公布的4月中国制造业PMI较3月大幅回升并站上50,这是9个月来首次站上分水岭。两者走势重新趋同,释放出制造业趋于回暖的迹象。
作为我国经济的两大支柱——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继续释放出一丝暖意。4月份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都呈现出成交量上升的局面,“小阳春”的持续,给我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丝丝暖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继上月创出新高之后,4月我国汽车产销最高纪录再次被刷新,并且连续4个月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4月份,我国汽车销售115.31万辆,同比增长24.97%。
在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积极信号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作为经济风向标的电力,来自国家电网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全国发电量2747.63亿千瓦时,同比减少3.55%。较3月份发电量有大幅下滑。除水电外,火电、核电的发电量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没有出现好转迹象的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形势短期内转暖并不现实,我国经济面临的压力还很大,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8日晚上在厦门与企业负责人举行座谈会,温家宝进一步澄清了大家对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看法。温家宝表示,应对金融危机远远不止4万亿元投资计划,其他政策将在年内不断出台。这一消息,进一步增强了人们“扩内需、保增长”的信心。专家预计,在我国政府刺激经济政策的推动下,CPI、PPI基本已经在探底,未来将会慢慢回升。因此,对于远期潜在通胀的威胁,有些专家也表达了一些忧虑。也有专家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夏业良告诉记者,今年还看不到通胀的压力,他认为当前我们不能仅关注短期内经济数据的变化,更应该关注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他认为,当前出现短期措施代替长期策略的问题,我国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产业结构出现了变化,目前我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大,更主要的是应该关注经济结构调整。
代表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数据的CPI、PPI继续告负,并且降幅扩大,说明我国经济走出低谷尚需要一段时间,当前通缩的压力仍然存在。在压力面前,促增长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才能让我们在应对短期困难的同时,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记者庞东梅)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陈天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