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探索京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成功之路

  北京是个戏剧根基深厚的城市,京剧艺术作为北京的主流剧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祖国文化的“国粹”。组建于1979年的北京京剧院,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积极探索京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道路,30年间为国内外观众奉献出300多台优秀剧目。

在北京京剧院建院30周年之际,纵观这个国家重点院团的蓬勃发展之路,相信会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整合资源 强强联手

  北京京剧院建院3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得益于北京市委、市政府一贯的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同时也与广大观众的关心和厚爱密切相关。

  1979年以前,北京市主要有两大京剧团:京剧一团和京剧二团。

  京剧一团后更名为北京京剧团,剧团实力雄厚、名角荟萃,由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五大头牌”领衔主演,《赵氏孤儿》《状元媒》《望江亭》《铡美案》等新创作排演或整理改编的经典好戏,唱红了京剧舞台。在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汇演中,京剧一团创作排演的《芦荡火种》取得了重大成功,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演出剧场并接见演员。“文革”中,京剧一团成为“样板团”,创作排演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和《杜鹃山》家喻户晓。

  京剧二团后更名为北京市京剧团,由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流派剧团合并而成。20世纪60年代,中国京剧院原三团解体,大部分演职员转而加盟梅兰芳剧团,李宗义、李慧芳、王泉奎、梅葆玖、梅葆玥等人成为梅兰芳先生逝世之后梅剧团的主演阵容。1958年程砚秋先生去世之后,程剧团改组更名为北京青年京剧团,由程派弟子赵荣琛、王吟秋与李元春、李韵秋联袂领衔主演。尚剧团和荀剧团基本保持原来格局。这一时期,京剧二团排演的《澶渊之盟》《柳青娘》《火焰驹》《三打白骨精》等一大批新创剧目,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1964年全国现代京剧观摩汇演,由二团创作、李慧芳等主演的《洪湖赤卫队》成为品牌剧目。

  毋庸讳言,“文革”十年浩劫,京剧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制约。1979年年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北京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对部分重点文化院团率先进行改革,将京剧一团和二团合并重新组建了北京京剧院。这一重大举措的实施,使得北京京剧艺术的资源得到整合,打造出京剧表演院团人才荟萃、强强联手的“龙头老大”,为北京京剧艺术的复兴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北京实验京剧团也并入北京京剧院。

  改革机制 开拓市场

  组建后的北京京剧院,不仅员工有1000多人之众,而且行当重叠,矛盾累积,加之改革开放之初的京剧艺术市场很不景气,情况不容乐观。当时文艺演出基本还是计划经济模式,一些剧团甚至没有演出。有人叹曰:不演不赔,少演少赔,越演越赔。剧院领导班子认识到,剧团要生存,事业要发展,出路唯有改革。他们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实践中艰辛探索:一方面以保证演出质量和工作效率为前提,重新组合演出阵容,实行定编、定员,逐步组成“六团一中心”的管理模式,鼓励演出;另一方面,脚踏实地不断创新,一步步开拓和培育演出市场。

  1980年,老艺术家赵燕侠带领一团一队率先成立改革试点团,在市文化调研小组的支持下,实行团对院的承包责任制,分配上打破了大锅饭,实行按劳付酬,在全国文艺界竖起第一面改革的旗帜。1986年,剧院实行内部微调的改革尝试,打破人才归部门所有的管理方式,将演员按行归路,优化组合,实行全员聘任制,妥善安排人员出路。改革让北京京剧院尝到了甜头,剧院在剧目生产、巡回演出、经济收入、培养新人方面均获得广泛好评。1989年创排的《画龙点睛》获得文化部首届文华大奖。

  设立“京剧艺术辅导交流服务中心”是剧院改革大局中的成功创举。当时全国有许多名目不同的“中心”,但宗旨是“以辅导为主、交流演出为辅”的京剧艺术中心却只此一家。在辅导演出中,徐凌云先生深入浅出地给听众介绍京剧知识,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宗义、李慧芳、殷金振示范演出优秀传统剧目《打渔杀家》,对发展民族文化和培养戏曲观众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梨园剧场是北京京剧院开辟的全国第一个常年旅游演出场所。1990年初,剧院与三星级的前门饭店联姻,用其闲置的仓库建设“梨园剧场”。面向市场经营的梨园剧场,改变了北京京剧院过去等靠别人支付保底的被动模式和观念,与前门饭店共担淡季损失、共享旺季收益。实践使大家认识到,要想稳定收入,文化商品就要适销对路。不太懂中国话的旅游团外宾,爱看色彩华丽、节奏明快、情节幽默、动作语言强的戏,特别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正义化身。为此,剧院就强化猴戏、武戏片段和做派戏,筛选出30余出优秀剧目循环上演,精益求精。截至2008年,共演出6500余场,演出收入达2600多万元。梨园剧场现已成为外宾欣赏京剧艺术、了解北京文化的重要场所。

  借助社会力量办团是剧院一直探索的课题。在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陆续实施了个人承包办团、企业集团与剧院联合办团、剧场与剧院合作办团等创新举措。1990年成立了美猴王京剧团;1993年,与丹侬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我国第一个企业与院团联合的实体——“丹侬京剧艺术团”;1995年恢复了梅兰芳剧团。这些新型演出实体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演员相对过剩的问题,减轻了国家和剧院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优秀演员的艺术生命力,突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有利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如梅兰芳剧团创排的《梅华香韵》,传承了梅派艺术的精华,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1997年,以王玉珍为院长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继承传统、改革创新上迈开更大的步伐。他们以创排重点剧目《风雨同仁堂》为契机,大力倡导团结、奉献、继承、创新的剧院精神,建章建制实行目标管理,公开选拔干部推进民主管理,全面提升剧院的管理水平,迎来了剧院的新发展。以近年为例,2006年演出747场,票房收入1210万元;2007年演出986场,票房收入1513万元;2008年演出1058场,票房收入1725万元。

   传承经典 创新精品

  文化艺术改革要面向市场,要适销对路,但不能低俗、媚俗。北京京剧院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牢牢把握这一要义,坚持“以领军人物举旗帜、以精品剧目树形象、以主流文化占领市场”的发展路线,制定了“品牌、人才、经营”三大发展战略。

  剧目建设是院团的生存之本。由于北京京剧院汇集了四大名旦和五大流派等前辈大师的丰厚传统艺术资源,他们为剧院留下了近千部剧目,成为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30年来,北京京剧院在恢复的基础上,加工上演了近300出优秀传统剧目。如梅派经典戏《贵妃醉酒》《宇宙锋》;谭派经典戏《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定军山·阳平关》;马派经典戏《赵氏孤儿》《胭脂宝褶》;张派经典戏《状元媒》《西厢记》;程派经典戏《锁麟囊》《玉堂春》;荀派经典戏《红娘》《金玉奴》;尚派经典戏《汉明妃》,等等。传统经典剧目深受观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剧院组织创作、改编的新剧目有30余出,其中相当数量的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20世纪80年代的《司马迁》《管仲拜相》《三打陶三春》;90年代的《北国情》《画龙点睛》《圣洁的心灵——孔繁森》《风雨同仁堂》等,先后获得“文华大奖”、“京剧艺术节金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

  进入21世纪,北京京剧院的新创剧目更是好戏连台。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一、二本)荣获中国艺术节大奖;精编版《宰相刘罗锅》(上中下)获“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剧目”第一名;新编历史剧《洛神赋》《梅兰芳》《下鲁城》分别荣膺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新编历史剧《蔡文姬》获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金奖;大型新编历史剧《袁崇焕》入围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小剧场剧目《马前泼水》《阎惜娇》先后获得中国戏剧节“金芒果杯”银奖和中国戏剧节“都宝杯”金奖。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京剧院较好地把握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既不全然抛弃传统,亦不完全拘泥过往,而是在充分吸收、借鉴传统精华的同时,密切结合时代潮流和观众特点,积极创新。如新编京剧《下鲁城》,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秦末楚汉相争时期。在历史记载中,观众也许找不到刘邦与张良、樊哙扮作商贩,冒险入鲁城私访民情的蛛丝马迹,但在该剧中,这一笔却十分重要,它使得“悯苍生、恤百姓”的主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剧中巧妙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还表现在唱腔、表演及舞台空间等各个方面。

  流派纷呈 人才辈出

  北京京剧院的京剧艺术流派丰富多样,梅派、尚派、程派、荀派、马派、谭派、张派、裘派、赵派一应俱全。著名作家汪曾祺曾撰文说,马连良是个雅俗共赏的表演艺术家,其“潇洒”和他在台上极端的松弛有关;听谭富英主要听一个“痛快”,一出《定军山》高亮脆爽,游刃有余,不但剧场里“炸了窝”,连剧场外拉洋车的也一齐叫好;张君秋的嗓子“甜、圆、宽、润”,高低收放,运用自如;裘盛戎十三道辙都响,有一出戏里有个“灭”字,是很不好唱的“乜斜”,可他照样唱得很响、很好听;赵燕侠的发声部位靠前,嗓音特点是“清、干净、明亮、脆生”,而且吐字堪称一绝……前辈大师们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是后人学习和追求的目标。

  京剧艺术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北京京剧院始终把聚拢和培养人才放在突出位置,而人才培养离不开艺术实践。20世纪80年代,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王蓉蓉等人来到剧院,按照常理,刚毕业者很难获得登台当主演的机会。然而,剧院领导从培养人才的大局出发,不拘一格地起用年轻演员。在老艺术家们的精心指导下,许多青年演员担当主演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1987年,王蓉蓉在老长安大戏院连续5天主演《四郎探母》《红鬃烈马》《望江亭》《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玉堂春》等大型传统剧目。正因为剧院的着力培养和个人的辛勤练习,一批批青年演员就这样在京剧艺术界脱颖而出,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成为新一代台柱子。近年来,剧院有16位演员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4人荣获我国京剧艺术界最高奖项——梅兰芳金奖,6人得到梅兰芳金奖提名奖。在我国历届京剧青年演员大赛中,有数十名演员曾荣获大赛金奖。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剧院先后选送近30名青年演员到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生班脱产学习。

  目前,北京京剧院已拥有50多名国家一级演员、演奏员、编导、舞美等高级艺术人才。其中,有老而弥坚的梅派艺术掌门人梅葆玖、马派艺术优秀代表张学津、谭派和余派老生李崇善、陈志清;有正处于艺术成熟期、依旧活跃在舞台上的优秀演员赵葆秀、阎桂祥、王树芳、赵世璞、叶金援等;有剧院当前的中流砥柱、优秀流派传人王蓉蓉(张派青衣)、杜镇杰(余派老生)、李宏图(叶派小生)、迟小秋(程派青衣)、董圆圆(梅派正旦);有风华正茂、日渐为观众喜爱的优秀中青年演员朱强、陈俊杰、尚伟、杨少彭等。剧院主要演员阵容无论在流派的多样性,还是在老中青的梯形结构完整性上,都保持全国一流水平,保证了首都京剧舞台的未来能长期繁荣和绚丽多彩。

  培养观众 弘扬国粹

  观众是戏剧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北京京剧院通过送戏下乡,去工厂、到大学演出和去中小学校园辅导等多种方式培养观众,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走进剧场。

  2000年,北京京剧院推出创新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一炮打红,开创了全国戏曲小剧场演出形式的先河,给古老的戏曲舞台带来了一股清新、时尚的新风,特别是在青年观众中引起热烈的反响。小剧场京剧的魅力体现在从编剧、表演和舞台美术方面,既保持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又有所创新,剧中的立场、倾向、价值、观念、审美及叙事态度、节奏,更具有现代意识,也更适合年轻人的口味。剧院将这出以年轻演员担纲的剧目送到北大、清华演出,引起了轰动。学生们认为:实验京剧的文化内涵、精神实质给人留下的印象绝不是表面的,精美的舞台演出对我们的心灵产生了强力的震撼,今后还会去买票看京剧。演员们则认为:京剧进小剧场是京剧艺术本质的一种回归,更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剧院进一步开掘传统剧目《阎惜娇》《玉簪记》和原创新剧目《浮生六记》等小剧场剧目,受到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而今,小剧场京剧已成为北京京剧院独树一帜的艺术品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北京京剧院应邀出访的机会越来越多。文化交流、商业演出、艺术家讲学、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让京剧艺术走向世界。1982年,是剧院第一次举行海外大型演出,梅葆玖和上海京剧院的荀派代表人物童芷苓联袂亮相于香港星光剧院,赢得了香港观众的热烈欢迎,连演16场,场场爆满。许多日本、美国及台湾地区的戏迷专程赶到香港观看演出。1998年,剧院一行42人赴德国、瑞士、奥地利、卢森堡、荷兰5国76个城市,进行为期4个月93场商业性演出,创造了出访演出国家、场次、时间的最高纪录。30年中,剧院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真实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建院30年来,北京京剧院以传承流派经典、培养流派传人为宗旨,以弘扬前辈创造精神、推动京剧艺术与时俱进为己任,在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道路上努力实践,硕果累累,为繁荣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可贵的是,剧院的领导班子并没有陶醉于以往的成就,他们正带领全院继续探索科学发展之路,满怀信心地去创造京剧艺术的新辉煌。 (记者 禾佳 来源:《前线》杂志)

(责任编辑:黄成勋)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梅兰芳 | 程砚秋 | 李慧芳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