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提供城乡发展所需的公共资源
编者按:
在重庆、成都获批成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两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一纸国务院批复,成为全面启动试验区改革的有力推动。(相关报道见本报头版5月9日《灾后重建周年 成渝综改方案打开新空间》)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文,批准在重庆和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4月末,国务院批准了两市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这意味着统筹城乡综改将全面、深入地在西部两个城市推开,而困挠中国已久的城乡矛盾,有望从这些探索中寻找到方向。
为此,本报记者在国务院批复下发后第一时间,专访了两市负责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制定、执行的官员、专家,请他们就综改方案的内容,在哪些领域有所突破,未来规划需要哪些保障等焦点问题,一一解读。
“我们注意到,本次国务院批复中,提到了‘加强’和‘加快’。” 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徐强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提醒说。他同时亦为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这意味着,重庆市将在相关工作上要进行扩面或加大力度,并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在专访中,徐强列举了本次批复的综改方案的三条主线,其中,尤其对土地改革进行了详尽解释。
“土地改革的一个重点是继续完善农村土地交易所,这是试点农村集体用地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另一个改革重点是农村专业合作社。”他说。
资金保障是改革顺利进行的另一关键。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国资委主任崔坚告诉本报记者,“就综改在金融领域而言,重庆希望在资产证券化有突破。”而徐强也表示量力而行是一个原则,“政府应是统筹城乡强力推行者,但农民是主体。我们会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
批复突出了“加强”和“加快”
《21世纪》:请先介绍下重庆统筹城乡综改方案的编制、申报、批复过程吧?
徐强:我们去年就编制好方案,2008年7月,国务院调研组来重庆进行了调研,然后在今年1月26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简称“3号文件”)。在2、3月,我们根据3号文件精神,对原来上报的方案进行了修改,国务院办公厅4月28日给予了批复。
今年6月7号将是试验区成立两周年,过去两年,总体处于制定、完善方案,改革分线推进的阶段,也取得一些突破,如农村土地交易所,保税港区的挂牌。但大量还处于实践探索过程中。
这个批复对全面启动试验区改革是很大推动。我们在相关工作上要进行扩面或加大力度,并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21世纪》:能介绍一下,本次国务院批复的具体内容么?
徐强:一是原则同意(方案)。二是要求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先试,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进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分配,城乡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融合,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经验和借鉴。最后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要求以保经济增长作为重点,把解决当前问题和建立长远机制结合起来。
我们注意到,这个批复中提到了“加强”和“加快”,市政府很快会启动相应工作。
综改方案三主线
《21世纪》:综改方案的主要框架是什么?
徐强:总方案有三条主线。一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重庆有特殊市情,大城市、大农村,这是中央为什么选择重庆作为试验区,重庆并不是统筹城乡做得最好的地方,但却最典型性。因为这样的市情,我们在进行统筹城乡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经济实力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矛盾,做大蛋糕。当然,这个发展是主城与区县的协调发展,比如我们建立了一些制度,规定市级支出不超过财政总支出的25%,超过75%的财政支出要放到区县。
第二个主线是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解决农民工问题是统筹城乡的关键,重庆是劳务输出大市,劳务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占了40%,所以要促进劳务经济,同时,通过农村人口的减少,让农村实现规模经营。这就涉及到农民工社会保障、维权、培训等内容。
第三条主线就是土地改革,以促进土地流转,和节约,集约利用为中心。
我们这三条主线,实际也是贯彻落实“3号文件”的具体举措。
《21世纪》:你提到综改中,土地改革是一条主线,这也是外界颇为关注的地方。重庆拟展开哪些探索?
徐强:在土地改革上,我们要坚持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提的“一个长久不变”与“两个根本转变”的精神,即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才能实现增收。试点的土地交易所,各区县、乡镇建立的土地流转中心,包括城市资源下乡,都是涉及到土地流转的探索。
土地改革的一个重点是继续完善农村土地交易所,这是试点农村集体用地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确保耕地不减少情况下提高耕地质量,同时为城市和工业提供建设空间。当然,这个理论是合理的,但具体运作规则和风险还需在探索中完善。
另一个改革重点是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农民可以将土地为纽带,集中发展种植产业或销售。我们要主要探索这种组织形式的规范,如何发展产业,怎么进行分配,土地资产能不能进行融资,风险怎么防范等等。
《21世纪》:据我们了解,重庆在全面开展国土整治工作,这也是土地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吗?
徐强:这实际是一个城乡规划改革,我们称为“四规叠合”,就是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按主体功能区分,统一进行土地整理和布局。这些规划以前是各个部门分开在做,现在统一起来,是我们在规划层面推进城乡统筹的一个重点。通过这项改革,重庆每一块土地在怎么使用,都会具体表现出来。
“四规叠合”是一个基础性工作,是土地布局。劳务经济则是人口布局。一个区域内每个人在做什么,每寸土地在做什么,必须要加以科学考虑,否则在发展中会出现技术性断层。
推动城市资源下乡
《21世纪》:除土地,综改还会对哪些关键领域进行突破?
徐强:关键领域还包括,财政,金融,户籍,社保,行政体制等。对关键环节、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试验,我们要制定专项方案,向上报批后才实施。
具体的一些专项包括,一是城市的发展,如设保税港、内陆开放高地,建“两江新区”,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二是农村发展,如农民工社保的完善,全市已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全覆盖,低保和养老保险还在探索中,此外还包括农村危旧房改造,推动农民集中居住,推动建立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等。
另一个专项,是推动城市资源下乡。去年我们有10个试点,情况总体不错,今年企业报了上百个项目,发改委正在筛选。我们今年要在政策层面进一步引导、鼓励城市资源下乡,现在企业对到农村发展兴趣也很大,我们的林权改革,农民集中居住,土地开发整理等,很多企业都愿意参与。
《21世纪》:在这些突破探索中,你认为要坚持什么原则?
徐强:一定要认识到统筹城乡的“三性”——长期性、阶段性和差异性,要建立一种长久推行的目标和志向,要考虑到重庆市区县之前的不平衡。如果我们不顾阶段性和差异性,建立制度就没载体了。
《21世纪》:重庆统筹城乡综改的长久目标和志向具体指什么?
徐强:总的目标,是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提的城乡“五个一体化”,具体到重庆而言,就是率先在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有一套指标体系,我们在2020年要达到这些指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提升城市发展,提高农村发展,协调好城乡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解决城乡分治的思维模式,公平地提供城乡发展所需的公共资源和服务。
希望在资产证券化有所突破
《21世纪》:统筹城乡改革需要大量资金,重庆测算过所需资金量吗,资金来源又如何解决?
徐强:这需要量力而行。我们曾经估算过,重庆完成城乡统筹需3000亿元左右,但这个数据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不好测定,修路,建基础设施是不是也要计算在内呢?所以,要量力而行,依靠发展来解决问题,政府应是统筹城乡强力推行者,但农民是主体。当然,我们也会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如推动城市资源下乡。
崔坚:就城乡综合改革在金融领域而言,重庆希望在资产证券化有所突破。
重庆面临多种政策环境优势。最重要的有三个:直辖市的政策优势;城乡统筹政策优势;国务院“3号文件”的政策优势。中央的这些优惠政策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各类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试点,比如中央同意重庆建设内陆第一个保税港区、进行私募股权试点、建设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和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等等。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这些都是在全国领先的金融政策。
具体而言,重庆还将争取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建设地方性多层次资本市场要有“大手笔”。按我们的理解,国有资产证券化的真正目标,一是要能够流动,即价值发现;二是要能够融资或者变现,即价值实现。
二是存量国有资产证券化要“找新路”。在利用债券、信托形式实现国有资产证券化方面,关键是要积极争取政策、善于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红缨 张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