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民王文是个电影迷。每当有大片、新片上映时,他便开车到沈阳观看。“没办法,上百万人口的城市,没一座影院,只好折腾到沈阳。”“一到周末,就有抚顺、辽阳等周边城市的影迷来看电影。”沈阳华臣影院一位负责人说。
不只抚顺,除了沈阳、大连、鞍山几个大城市,辽宁其他11个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看电影难的问题。
目前,包括鞍山在内的辽宁12个较大城市中,电影放映单位已经由2006年的23家急剧下滑到5家,有8个城市没有专业影院。
有市民发出疑问,“我们中小城市的居民,该去哪里看电影?”
中小城市电影市场急剧萎缩 抚顺是辽宁第四大城市,市区人口140多万。4月初,记者探访曾经放映电影的抚顺剧院,因即将动迁,已停映多日。如今在抚顺,没有一个专业放映场所。
在辽宁民营经济最发达的营口市,唯一的一家电影院坐落在辽河大剧院内。剧院售票员告诉记者,剧院主剧场现在只做会议用途,已经不放映电影了。
锦州是辽西中心城市,市区人口90万。全市只有工人文化宫一个正规影院放映电影,最近有关方面投资重新装修后,改为将场地出租,不再放映电影。
而在上世纪80年代,辽宁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六七家公共电影院。
“人口在30万以上的城市,都应该有一个电影院。”辽宁省电影公司总经理孙成珂认为,“中小城市不应该是电影的沙漠,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辽宁中小城市的电影市场将彻底荒废。”
2008年,辽宁全省电影票房收入约1亿元,其中沈阳、大连9000多万元,鞍山400万元,其余11个市电影票房总共才400万元。
电影票房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一方面是中小城市电影市场的逐渐荒芜,另一方面却是大城市电影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在沈阳,外资及民营资本纷纷进入电影市场。目前有上海联合、北京新影联、华夏大地、万达、辽宁北方等5家院线在激烈角逐,影院数量稳步攀升。
这种巨大落差,除了电视冲击、观众分流,还有什么原因?一些电影工作者分析认为,首先是过度强调电影的商品属性,忽视了电影的公益文化性质。中小城市财政对电影基本没有投入,而且,一些地方纷纷将电影院的土地资产变卖,拆建后多数被改为房地产项目或商业购物中心,直接导致公共放映场所数量锐减。
其次,2006年院线制改革以来,全国票房连续增长,但基本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及经济发达城市,中小城市少人问津。锦州市工人文化宫负责人分析说,胶片拷贝成本昂贵,制片商为了追求利润,严格控制拷贝的洗印数量,首轮大片往往只在大城市院线影院放映。
据了解,院线改革前,锦州市的电影院只需交一万元洗印费,就能与全国同步放映新片。如今中小城市电影院想放映,得先交15万至20万元的票房保证金,致使很多电影院已不敢考虑“首映”,电影观众大量流失,市场无法有效培育。
此外,中小城市的电影放映缺少扶持政策。制片商为赢得最大经济利益,一般会在合同中规定“三类及以下城市”的最低票价为20元左右,由于中小城市平均收入普遍不高,这种“最低票价”仍然难以接受。
发展二级院线非常紧迫 辽宁中小城市电影市场面临的窘境,并非个别现象。据统计,北京、上海、深圳、广州4个特大城市的电影票房收入占了全国的三成;一些大片票房收入显示,95%以上的票房由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深圳、青岛、大连等沿海大城市创造。
其实,二、三线城市电影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电影导演冯小刚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介绍,目前我国4000块银幕多集中于大城市,还有350座人口10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以及县级城市基本没有影院。据估算,二、三级市场每年票房收入应该在100亿元左右。
“电影除了赚钱,更主要的是可以娱乐人、鼓舞人、影响人、塑造人,具备公益文化性质,在造血功能较差的中小城市,这个属性体现得更加明显。”孙成珂说,“目前中小城市影院建设还非常困难,建议国家出台扶持政策,把电影院建设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专家认为,培育电影文化市场不但能刺激消费,还能通过放映主旋律的影片实现社会效益。当前多数电影院已发展为“电影超市”,集电影放映、娱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项目。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中小城市兴建一批新电影院;另一方面应大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军中小城市影院,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可以比照“农村放映工程”,适当对中小城市电影“公益场”实施财政补贴,培育电影市场;而制片商要在新片大片的拷贝投放、最低票房保证金、最低票价等方面向中小城市适度倾斜。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日前表示,“发展二级院线已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我们正在向国务院上报一个关于在中小城市当中发展影院的报告,积极创造环境和条件,吸引更多资本到中小城市发展影院。”
张宏森强调,随着电影数字化的普及,数字化放映将会带来成本的低廉以及放映的便利,今后要在中小城市普及数字电影院,有关政策和规划目前也在制定当中。总之,要采取一切措施,让中小城市都能具备观影条件,特别是具备现代化的观影条件。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