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实马”一出,还有什么数据可信?
□三点水
一匹“欺实马”,风驰电掣,将杭州交警部门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将一起地方性交通事故迅即点燃成举国关注的公告事件。5月15日《信息时报》消息说,据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认定事故车在事发路段的行车速度在84.1km/h-101.2km/h,且肇事车辆被改装或部分改装。
据说,鉴定小组成员包括吉、沪、浙等地的汽车、内燃机、机械等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他们不舍昼夜地研究了监控录像、现场数据、刹车痕,以及对肇事车辆各方面进行测定,才给出了这个精确到了0.1的结论。遗憾的是,家属不满,公众不信。甚至有网友认为“之前公布的是70码(网友正是根据这个数据创造了‘欺实马’这个新物种),所以专家测出来的最低速度是84.1km/h,这说明之前杭州交警的数字也没有很离谱;群众说了,那得是100km/h以上,于是专家给的最高速度是101.2km/h,同时也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我姑且深信专家教授的职业操守,但事情弄到这步田地,怕也不能怨公众无理取闹。怪只怪“狼来了”的故事听多了。有人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当地交警部门过于草率,以至于低估了公众的逻辑判断,一旦伤了群众的心,再弥补起来就很难。但我以为,事实恰恰相反:一方面,事发后,交警部门竟然引用肇事者及其同伴的陈述,为“70码”立论,作为本该中立甚至倾向于保护弱势遇难者的政府部门,利益倾向如此错位,值得警觉;另一方面,“70码”出台时,当地警方说得很清楚,是“初步调查情况”,是“根据当事人胡某及相关证人陈述”,换言之,这个“70码”是充满弹性的,预留了足够的反悔空间。
遗憾的是,“欺实马”既然面世了,总要做点什么。一路策马扬鞭,疯狂践踏着公权的公信,它的破坏力,恐怕是杭州交警部门未能想见的——群众的常识与智慧,在信息时代,在公民社会,借势公共责任意识,以几何级的速度抱团增长:有赛车手的说法,有目击者的证言,有数理爱好者的测算……探讨、争论、演算,当真相开始博弈,群众的眼睛只会信赖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尽管它未必准确,却有着离真相最接近的立场:公平、透明、无私。
“欺实马”一出,还有什么数据可信?当然,这并不是说公众顽固不化,而是要想“84.1km/h-101.2km/h”的数据获得公众认可,就得拿出十二分的诚意与努力,既要解释清楚当初“70码”背后的纠结,也要将如今的测算方法等关键细节和盘托出,接受民意检阅,而不是拿一个数据贴在另一个数据上面敷衍了事,更不能拿所谓的权威吓唬人——尤其在一个权威失德、学术失范的年代。
其实,数据是多少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肆无忌惮的飙车行为已经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引发了公共痛感。既然法律在、规则在,我们要的就不是所谓的“严惩”,而是实事求是、客观透明地给出公平正义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