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6日电(记者吴晶、李江涛)一个装水的玻璃杯如何发出声音?一个饮水用的软管如何发出声音?……在汇聚各种体验式教学的“社会大课堂”上,专家现场演示的让物体发声的方法,使学生们记住了“声音由振动产生”的道理。
16日上午,“北京海淀社会大课堂”在清华大学开幕,北京市部分中小学生将走进大学校园,现场体验中科院和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聆听百名教授开设的科普讲座。
在清华大学主楼的一层大厅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与我国自行研制的机器人进行对话,了解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在主楼前的广场上,同学们又钻进科普帐篷,体验模拟观测宇宙星空的乐趣……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科研成果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很多中学生一边听着专家的讲解,一边迅速地将眼中看到的与课上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张凤华说,“社会大课堂”活动力争通过大中小学联合、企业社团参与、学校社区联动等方式,使学生乐于体验、易于学习。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北京市“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应用,带动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和社会实践,为全面育人提供了支撑。例如,北大附中初步形成了“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大自然、走进科技馆、走进科研院所、走进博物馆、走进历史文化遗存”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中关村一小成立了“宇航中队”,自主开发了航天科学的课程,使同学们从小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
据了解,我国各地中小学根据素质教育开展的要求,也在积极开展将实践与课堂相结合的体验式教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认为,此举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能够较好地整合教育资源,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北京市海淀区已遴选70家单位作为“社会大课堂”的支持机构,加大对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和素质教育基地的投入。
据悉,在“北京海淀社会大课堂”为期一周的时间内,中科院和清华大学将开放30个研究所和32个实验室,让中小学生们有机会当一天科学家,表演一场科普剧,在重点实验室上一堂科学课,与科学家进行一次面对面讨论。
(责任编辑: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