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到灾区工作。今年,到灾区建功立业仍然是许多大学毕业生的首选。
那里能得到更多锻炼机会 西南石油大学毕业生来帅,放弃了到北京工作的机会,在灾区找到了用武之地。
“灾后社会关系的重建,受灾群众利益需求的表达、协调,以及心理援助等,这些都与社会工作密不可分。”来帅的工作地点在绵竹汉旺学校社工站,自今年2月起,他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乐山师范学院的两名毕业生一起,负责学生的心理重建工作。
据来帅介绍,西南石油大学社工专业今年毕业49名学生,一半以上选择到灾区社工站工作。“去年毕业的师兄师姐,在灾区有优异表现,让不少同学坚定了从志愿者转为工作者的决心。”
21岁的康进,是来帅的师兄,他和同班同学芦芝、聂正江,已经在映秀社工站工作了一年。他们在对失去孩子的母亲进行“哀伤辅导”过程中,策划了“映秀母亲”刺绣活动,让这些母亲绣孩子的画像,以舒缓她们的情绪。随着母亲情绪的缓和,这个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4月上旬,芦芝带领妇女小组7名代表,远赴贵州凯里,参观苗绣收藏家杨建红的博物馆,向当地苗绣妇女小组学习刺绣、管理经验。康进希望,“映秀母亲”发展成为一个刺绣坊,妇女们可以通过出售绣品谋生。
“从经验不足到独当一面,我们的成长和进步非常快。”在来帅看来,选择到灾区工作,不仅因为心怀一腔热血,“那里还是专业磨砺的"最佳战场",能够得到更多锻炼机会。”
灾区就业途径进一步拓宽 灾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带着这个疑问,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多次到灾区用人单位走访调研。
“医学、建筑、城市规划、心理卫生、教育以及水利水电等人才,在灾区存在较大缺口。”四川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猛说,了解需求后,该校进一步完善了“面向灾区、面向基层、面向贫困地区”相关就业政策,推出“毕业生服务灾区行动计划”,目前已有200余人与灾区用人单位签约。
高峰和王行宽是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毕业生,一起应聘到映秀湾水电总厂工作。四川大学对灾区企业实行“一条龙”式便捷服务,提供从前期宣传、人员组织、笔试面试、后续签约、后勤条件等方面的优先保障,确保灾区企业招聘高效、有序进行。
高峰将到灾区工作视为“还愿”。他说:“震后没能去灾区当志愿者,是我最大的遗憾,现在选择去灾区工作,为灾区重建尽一份力量,也算了结了心愿。”法律硕士胡佳说:“我曾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现在终于找到了方向,那就是致力于重建家园。”据了解,这些学生的选择都得到了家人支持。
“到灾区就业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据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李孝武分析,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存在就业难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灾后重建对人才需求量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除用人单位招聘外,“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等,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到灾区就业的途径。(记者张守帅实习生 张灿) (来源: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