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族人筹资整体“平移”古祠堂
霍山县文化局将为古建原样恢复提供技术指导,目前古祠堂新址地基已经打好
随着安徽第一百米高坝白莲崖水库的下闸蓄水,位于霍山县大化坪镇的一处明清古建筑唐氏祠堂将被淹没在库区,为了使这处迄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不被淹没,唐氏400余名族人自发筹资,将古祠堂整体移至2公里外的一处高山上。
A古祠曾保存唐寅自画像
唐氏族人唐运胜告诉记者,根据唐氏家谱记载,古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一进两重外加两侧包厢,雕梁画栋迄今保存完好,关于这处祠堂,族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是祠堂曾保存有唐寅自画像。
唐运胜说,文革之前这幅高约两米的唐寅自画像还保存在祠堂内,画上一位白衣秀士手持折扇风度翩翩,落款为“唐寅自画像”,这幅画像作为镇祠之宝,自唐氏五世祖以来一直保存在祠堂里,文革期间不知所踪。
记者昨日看到,这处古祠堂位于该县大化坪镇俞家畈村千笠寺,气势巍峨结构紧凑,祠堂的墙角位置正好是白莲崖水库蓄水后的水平线。唐氏族人介绍,蓄水水位高于墙角,一旦山洪暴发,祠堂将会整体位于水下,整体移走迫在眉睫,新址选在2公里外的枣树坪高山上,将会彻底摆脱水患。
B“鲤鱼跳”结构皖西独有
记者在现场碰到唐氏族人唐运天,唐运天说,古祠堂的建筑艺术十分精巧,墙体为青砖灌斗结构,房屋主梁都是直径约50公分的圆木套榫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墙体基本不承重;其中一根“鲤鱼跳”主梁,遇大风等恶劣天气,自动调整房顶重心,“实际上是一个活动的杠杆”,具有很好的美学价值和防震功能,这可能是古祠堂能够保存至今的秘诀。
该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怀才高说,唐氏古祠堂的这种结构是皖西古建筑中独有的。另外,其青砖小瓦建筑结构和全石雕大门都是典型的大别山古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文物和建筑考古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古祠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现场测绘和评估。
C族人自筹资金复建
唐运天说,古祠堂占地约300多平米,用青砖数十万块,还有数百个石雕,要将这些老的建筑材料全部拆下,按照绘好的图纸,运至2公里外的新址,途中不通公路全靠人工搬运,劳动量相当大,如果把这项工程承包给古建公司,大约需要50万元,即使找本地建筑商复建,也需要20多万元,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全体族人多方寻求资金援助。
该县文化局局长张宜明说,为解决复建资金问题,该县文化局对复建工程进行初步核算后,上报分管文化和水利的副县长同意,已从白莲崖水库库区办调剂10万元支持唐氏族人异地复建。
唐运天说,全体唐氏族人正在积极自筹不足资金,按照400余名男丁分摊,各户仍然负担较重,尽管如此,大家还在积极努力。目前新址的地基已经打好,为了节约资金,族人找来了该县一位60多岁的姓方的老木匠,老人看过之后对按原貌复建古祠堂很有把握。
D政府将提供技术指导
该县文化局局长张宜明表示,为了鼓励唐氏古祠堂异地复建,该局对唐氏族人保护古建筑的良好愿望积极支持,并积极为其提供技术上的指导。由于唐氏古祠堂少数木结构开始腐朽,要达到原貌复建的效果,其技术难度还是很大的,文化部门将联系相关专家到现场进行建设上的指导。
张局长介绍,古祠堂旧的建筑构件拆下后,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复建完成,如果拆下后放置时间过长,木雕构件有可能发生变质腐烂。祠堂新址按照坐北朝南方位建设,所有建筑将按照其原有位置重新归位,极少数不能再次使用的木构件将换成新的,但整体风格不变。目前相关论证正在进行,整个复建工作大约需要3个月。
据了解,白莲崖水库淹没区共涉及祠堂类古建6处、古墓群10余处以及遗址类和古桥古民居等多处,唐氏祠堂复建工程是水库建设涉及的最后一项文化保护项目。(杨成春、方荣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