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5-22 02:02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高考、中考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一些考生觉得父母的唠叨助长了自己的紧张情绪;一些考生发愁自己的学业好似遇到了“瓶颈”,成绩难以再有明显提高。
有些父母却不理解考生的难处,责怪往往多于鼓励。心理专家告诫——
随着高考、中考的日益临近,考生们感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考生在这时候会变得十分敏感脆弱,一点小事儿就可能引起很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严重影响考生的自信,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压力。家长们在助考的过程中要做到5不要:
不要贪多求全。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的练习卷上有空白,就十分紧张,认为孩子“消极怠工”。一味求全,制订不切合实际的复习计划,只能让孩子变得焦虑和沮丧。考前的“题海战术”其实于事无补,应该指导孩子有选择地做习题,找准孩子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不要督促过头。孩子迎考,家长比孩子还着急。有些家长没有辅导能力,只能无休止地督促孩子,成天逼着孩子学习。把孩子关在屋里,不准出去玩,不准看电视,甚至采取陪读的方式。这种督促过头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考前复习更应该有规律进行,集中精力吃透“知识点”,适当放松的方法,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要日夜颠倒。孩子考前复习,作息安排相对比较自由。为求清静,许多家长采取疲劳战术,将孩子的复习时间拖延长到深夜以至于凌晨,白天让孩子适当睡觉。这种做法非常错误,容易颠倒孩子的“生物钟”。应该尽量同高考当天的时间靠拢,让兴奋时段集中在白天,只有步调一致才能考得好。不要恶补家教。眼下大势基本已定,找经验丰富的高中教师,对孩子进行一些点拨式的辅导,是可以的。通过家教的“大运动量”恶补练习,未必会有很好的收效。不如安排孩子和前几届的高考成功者聊聊天,学些“实战经验”。这样的“家教”时间不长,却更有针对性,同时也能安抚稳定孩子的情绪。
不要攀比刺激。这时候千万别把亲友同事家的“学习尖子”,拿来“刺激”自己的孩子,会让孩子精神崩溃的。高考前夕,孩子的压力已经够重了,家长再跟着攀比责骂埋怨,只能是乱上添乱。重要的是执行自己的复习计划,用平常心对待就可以了,不用太紧张。
刘元山
(